「副刊·粮史」贾谊与《论积贮疏》 贾谊(前200~前168),今河南省洛阳人,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而散文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贾谊所处的时期,一度米价昂贵,四处饥馑,商人奇货可居。到汉文帝刘恒时,经济逐步恢复,但失地农民流入城市,转行于工商业或成无业游民,粮食消费和积贮遭到冲击。年仅23岁(前178年)的贾谊,给汉文帝上奏疏,论述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即所著《论积贮疏》。该文区区三段,缺乏500字,“粮语”占比很大。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首段,正面论证引古训。贾谊征引管子两句名言,一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作为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称仓里粮食充足,庶民就懂礼仪。一句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言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受饿。接着说“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意为古人治国,思索得特别细致和周密,所以有足以依托的积贮。贾谊还说,“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意即当今人们丢弃农业这个本业,纷繁从事工商业这些末业,吃粮人这么多,这是国度的祸害。 中间段,背面论证设反问。贾谊连发三问,其中有“即不幸 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疆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假若不幸发作纵横二三千里中央的大旱灾,忽然边疆上有紧急状况,国度用什么去救济?国度拿什么去发放千百万军队的粮饷?无疑,国度粮食应急,包含民间救济粮和官兵口粮。 末段,亮出重点谈倡议。开头,响亮提出积贮乃“天下之大命”即积贮是国度命脉这个重点,继而笔锋一转:“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假如粮食多财力富余,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粟,作为中国北方的主粮,泛指粮食,也是文中唯逐一次点出的粮食品名。结尾前,贾谊点出奏疏目的,或称为处置计划:“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往常差遣庶民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让天下人各自依托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转向田间干农活、种粮食,那么积贮就会充足,庶民就能乐业。 《论积贮疏》一文中,贾谊“粮语”,还体往常语不言粮意重粮。如“民缺乏”是指庶民衣食缺乏。“世之有饥穰”,是说世上 的灾荒。“缘南亩”,即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粮食)消费。 贾谊“粮语”,不独于此。《过秦论》有“赢粮而景从”,说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治安策》有“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说有的伪造文书取走官粟,敛取民赋,乘坐驿车周游郡国。 这位被谪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才被召回的汉代名士,留下的上述名篇,被寻访过贾谊古宅的毛泽东,写出“胸罗文章兵百万”(《七律咏贾谊》)的诗句,说贾谊胸有锦绣文章,治国战略似乎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而“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一句,是说古今无数人惋惜贾谊的遭遇,说贾谊是步了屈原的后尘。全诗表白了伟人对贾谊脱颖而出和英年早逝的无限惋惜之情。 往常翻开互联网,能找到这类题目,即分离贾谊的《论积贮疏》,谈谈如何保障粮食保险。贾谊所处的时期,于我们而言,可谓古代的古代。遥想古昔,人们那么注重积贮,而今备荒保粮安的战略,依旧折射着古人聪慧的光辉。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和物资贮藏局, 原文刊登于2021年4月1日粮油市场报四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珍藏 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