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交流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积家 查看内容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2023-1-2 11:54|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410| 评论: 0

摘要: 千年古寺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35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出永靖县城,从 ...

千年古寺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35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出永靖县城,从刘家峡大坝乘坐快艇,经过烟波浩淼的炳灵湖——刘家峡水库湖面,再往西拐进炳灵峡口,沿黄河古道逆水而上,便来到千峰林立、万壑争奇的积石群峰之间。在群山蜂拥之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炳灵寺”三个苍劲的大字挂在千仞绝壁之上。沿着防护大堤进入大寺沟,十万佛洲的恢宏现象便展往常眼前。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据史书记载,炳灵寺左近由于地势险要,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据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腑陇右的战略要地。中外旅人、商贾经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过黄河,经青海、张掖,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或经青海进入西藏。晋代高僧、大旅游家法显西去印度,曾在这里驻留,炳灵寺第169窟至今还保存着他的墨书题记。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今临夏)树立西秦政权(385年—431年),统治者发扬佛教,炳灵寺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巨匠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枹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得印证。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北魏郦道元也曾调查过炳灵寺的山山水水,他在天文学巨著《水经注》中对炳灵石窟和石林有生动的描画。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征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为坚持丝路的畅通,这里曾架设“天下第一桥”,设有“凤林关”。清康熙皇帝曾赐给该寺活佛“呼图克图”称号。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十万佛洲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炳灵,系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仙巴本朗”就是十万弥勒佛寓居的中央,亦是十万佛洲的意义。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野鸡沟及佛爷台等部分组成,约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时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现存窟龛195个,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达27米,最小的缺乏20厘米。窟龛开凿在大寺沟西侧崖壁上,周围山势奇伟,千峰矗立,在巨石环抱中宛如一座辉煌绚丽的艺术宫殿。黄河自窟前奔跑流过,更显气势澎湃壮观。石窟的开凿,量体裁衣。雄伟绚丽的小积山为白垩纪红砂岩,颗粒小,胶结性能好,利于雕琢,因而炳灵寺石窟以石雕著称。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艺术的庞大成就在于它以精练的手法,高超的技艺,雕塑出了众多动人的人物形象,充沛表示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技法。石像罗列,雕工精巧,集中表示了炳灵寺石窟艺术的精髓,因而炳灵寺石窟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突出位置。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最早并且最有价值的169窟是一个稍加雕凿的自然溶洞,深9米,高16米,宽27米,现存窟龛24个。在169窟中最重要的是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题记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造像缘起,中间部分为正文,第三部分为颂语。该题记为我国石窟中有明白纪年的最早题记,对考证炳灵寺石窟的建造年代和学术研讨提供了牢靠的依据,对全国其他石窟的断代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西秦造像的基本特性是:佛顶多作磨光高肉髻,面方额平,眉弯眼大,眼角较长,鼻高且直,嘴小唇薄,双耳下垂,颈部扁平、较短且上宽下窄,形体高大挺拔,多着通肩大衣或半披袈裟。这样的造像,是在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糅合了印度及西域地域的造像作风而构成的,因而保存了一些健陀罗和秣菟罗式造像特性。169窟内塑造了西秦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南北两壁上诸多的佛像,其造像手法精练、外型漂亮、比例谐和,神色奕奕,具有激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南壁上立佛,头绪俊秀,肤色光润,衣纹线条简单流利,衣服下面的肌肤依稀可见。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北魏继西秦之后,又兴起了一个开窟造像的高潮。《法华经》在北魏特别盛行,因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造像普遍呈现。如第126、128、132窟正壁都以大型的释迦、多宝对坐说法为主尊。在造像特性上,西秦那种淳厚雄健的特征,已完整被清俊秀丽的瘦削形象所替代。佛与菩萨的装束,褒衣博带,面部表情也由严峻变为温和。这种作风进一步注入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气息,它的呈现与魏孝文帝实施的变革措施有着直接的关系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北周在我国历史上仅仅维持了24年,在这期间,固然有周武帝的灭佛之举,但并未能损伤佛教的根基。佛像肉髻低平,面形方圆,解脱了北魏秀骨清像的容颜,形体较硕壮,着通肩大衣。菩萨发髻低,戴花蔓冠,袒上身,下着裙,裙口张开似喇叭形,披巾于腹前交叉横于胸腹之际。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隋朝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修窟造像之风昌盛一时。雕塑手法和衣纹的处置更趋于熟练和富有变更,菩萨有坐有立,显得生动生动而富有生活情味。壁画用大量石青、石绿,给人庄严庄严之感。原位于16号窟,现搬迁于石窟群对面卧佛殿内长8. 6米泥塑卧佛,是我国迄今现存的北魏时期唯逐一尊卧佛,具有重要的历史研讨价值。8号窟隋代泥塑菩萨,固然头部残损,但仍能够看出那窈窕的身段和流利的衣纹,姿势栩栩如生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抵达了绝后繁荣和展开的阶段。佛教的展开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炳灵寺石窟兴窟造像也抵达了绝后的水平,仅下寺,唐代窟龛就有135个,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以上。佛像庄严庄严,慈祥可亲;菩萨温情脉脉,妩媚动人;“多闻第一”的阿难,忠实拱手,纯朴天真;“头陀第一”的迦叶则老成持重,心事重重;意味佛法守护神的天王,劲健有力,凶猛暴烈,表示了佛法的森严和不可打败。造像面形丰满圆润,双眉细而弯,鼻骨高隆,唇厚而方,颈部刻三道纹,反映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雕凿手法熟练而富有韧性,气质丰满而充溢着生命力。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17号龛高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位居甘肃第三,国内第五,世界第九。其上半身用石雕成,下半身用泥塑部分虽己破坏,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比例匀称的特性。这样硕大的雕像假如没有高超的艺术技法是难以完成的。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30号龛耸立在崖壁上的一组唐代游戏状的菩萨像,小巧小巧,面部笑容可掬,以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给人一种超然出世的觉得。这些菩萨半裸肢体,下着裙;头部有的作高发髻,有的戴宝冠,有的戴花蔓冠;手上或提净瓶,或执莲花,或牵衣裙,或手按着飘带,形象地表示出了衣裙摆动、飘带飞舞的动势,好似正站在空中准备婆娑起舞。第3龛连着山体雕凿的石雕方塔,塔身与塔顶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塔顶正中有印度佛塔中常见的复钵形。这是把印度佛塔中的某些特性巧妙地融汇在中国民族建筑方式的典型实例,是唐代建筑艺术与雕琢艺术的完善分离。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的壁画保存至今的数量虽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域劳动人民的生活容颜、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对佛教的认识和了解,再现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种绘画艺术作风,这关于研讨我国历史、美术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研讨参与价值。壁画的制造是在崖壁上涂一层薄泥,上面施白色或土红色为底,采用我国传统的阴刻线及线描画法,简约明快,严肃俗气,具有北方民族敦厚质朴的特征。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东晋画家顾恺之善作维摩诘像,他笔下维摩诘清瘦的面容,沉思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眼光,给人们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可惜他的真迹今天曾经看不到了,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隋人和宋人的摹本。但在169窟第1l、12龛中我们能够看到与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此外还有两幅维摩诘图,一幅描画了菩萨装的维摩诘居士卧病在帏帐中,手扶床沿奋力欲起和张口雄辩的容貌;另一幅描画了菩萨装的维摩诘侍立在释迦牟尼佛耳侧。169窟内保存的这两幅民间匠师所画的维摩诘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维摩诘像。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到了宋代,由于炳灵寺地处河湟战略要地,战乱频繁,开窟造像之举减少。但炳灵寺仍可寻唐代之兴隆现象。据宋人著作《青唐录》记载:当时“寺有大阁,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石为之,百余尺。”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元明时期,炳灵寺石窟的树立主要是重绘壁画和建塔。自宗咯巴创建黄教后,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居主导位置,大部分壁画被重绘为藏传佛教壁画,并修建了近50座浮雕塔。清代只是修缮和建造房舍、殿宇。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的石雕、泥塑和壁画,是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的过程中,以崭新的姿势,用简约明朗的手法,所发明的生动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工艺精深,造诣极高。特别是169窟,因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了希世珍宝的艺术魅力。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一书中以为:炳灵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驾齐驱,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河州地域的局势骚动不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17年(1928年)五次比较大的骚动,使一些精巧的石雕艺术品断头折臂,残缺不全。大佛前的九层楼阁、洞窟栈道、木构窟檐以及经堂殿宇等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人逃离寺院,佛事活动中止,炳灵寺旷费。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1951年10月,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与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作宾在视察临夏地域土改工作时,对炳灵寺石窟作了初步调查。冯国瑞先生以炳灵寺近代高僧丹巴赞措珍藏的《弥勒炳灵寺圣地图志》为线索,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有关炳灵寺的文献资料,写出了著名的《炳灵寺石窟勘察记》。冯先生还撰写相关文章在《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发表,惹起了有关方面的注重。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与西北文化部抽调13名专家、学者、技工组成以赵望云为团长,吴作人、常书鸿为副团长,冯国瑞、段文杰等为团员的“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对炳灵寺石窟作了细致全面的调查。并在北京举行了“炳灵寺石窟图片展览”,惹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1955年,炳灵寺文物保存所成立,对有价值的洞窟逐一中止编号,终了了炳灵寺石窟长期无人管理的年代。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炳灵寺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1963年4月至5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炳灵寺文物保存所对炳灵寺石窟中止第二次勘察,在169窟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为炳灵寺石窟的考古研讨提供了牢靠的纪年资料。为了增强对炳灵寺石窟的维护,避免因刘家峡水库蓄水后对石窟的影响,1967年至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身关怀下,国务院拔专款120万元修建了石窟防护大堤。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1973年修通了169窟和172窟长达200多米的木质栈道,并装置洞窟门窗63个,有效地维护了洞窟文物。1982年省文化厅又拨款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2座,既方便了游人出入,又有效维护了石窟文物。1985年对窟前堤坝钻探灌浆并加宽;1997年至1999年对石窟岩体中止加固及防渗水处置;2001年与日本奈良文化财、敦煌研讨院、湖北金坊工作室共同修复了第16龛卧佛;2005年4月炳灵寺景区基础设备树立开工。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往常的炳灵寺石窟,像一颗绚烂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不只是人们参观旅游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外从事考古、美术、宗教研讨的专家和学者们研讨的对象。当你乘坐游船,经过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守护石窟的姊妹峰在黄河岸边候立迎接,炳灵寺石窟的艺术宝库之门随即缓缓翻开,任你纵情享用这古老石窟艺术的精巧和辉煌。

丝路名片:文化永靖之十万佛洲炳灵寺


图文来源:今日永靖


文字:丁万华 罗玉珍


编辑:谷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