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许多望文生义之人就责备老子不尊重学问、不尊重人才,搞愚民政策,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圣人之腹。必须指出:老子这是站在比圣贤、比仁义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反对假圣假贤所干的卑鄙勾当,拆穿花哨理论下掩盖的卑鄙用心。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论述推行某种政治行为会导出“善”的目的,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指推行的政治行动取得了“善”的结果。老子的意义很明白,那些挂着“贤”“圣”“智”头衔的人,只需危害了庶民的基本利益,就是骗人的东西! 历史是面镜子,能构成危害“民利”,能使庶民大面积受损的,都是些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所谓的“政治家”和“主流经济学家”之类的骗子。 肆无忌惮的“尚贤”,一定构成“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这样的结果。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度,作为对历史和人民担任任的指导人,在决策之初就应该坚决“不尚贤”,不政策性的制造社会不公,不要损缺乏以坑害民众,更不要补有余以养肥权力豪强。 假如曾经采取了“尚贤”政策,曾经构成了社会危害,就应该采取纠偏措施,纠正的措施就是绝圣弃智,把以尚的“贤”废弃,把被攫取利益的夺回来,恢复社会的公平公正。拒绝所谓圣者的花哨理论,放弃所谓智者的巧妙高招。有利庶民之政治,必定是以庶民心为心,举低以抑高,损有余以补缺乏,庶民必得到实践利益,社会就会稳定。 判别真假圣人,看其能否与庶民争利益,能否以庶民之心为心。“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与普通庶民争财争利的人绝不是圣人,这样的人很可能被权力阶级授与漂亮的头衔,树立为先进典型,但老子以为这样的所谓圣者和智者该弃、该绝、该灭。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庶民之心为心”,“为无为”,圣人不会四处炫耀自己是圣人,以圣人自居的人肯定不是圣人。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人以智者的形象呈现,只说圣人话,不做圣人事,很可能就是一些骗子。 (参见《老子天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