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梁宏亮 每经实习记者:王思雨 2020年一定因其不平凡而载入史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盛行,触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保险格局深化调整。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反动和产业改造正蓬勃兴起,不时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式又为人们带来新的机遇。 回想2020年,面向2021,我们不由要问:面对改造,全世界应怎样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在危机中辨析新机,于改造中开辟新局。 身处科学技术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深度影响未来展开的今天,我们不由想要探求:怎样才干进一步培育科学肉体、提升原始创新才干,努力完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初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重磅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谋划。在第一季,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商学院将独家对话六位诺贝尔奖得主,盘绕世界经济前瞻、科技创新等问题,中止深度讨论。 本期,我们带来的是对2017年诺贝化学学奖得主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的独家专访。 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于1940年9月12日生于德国锡根,他因发明单粒子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而出名全球,此外他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和功用研讨做出重要贡献。 2017年为惩处其展开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肯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查德·亨德森、雅克·迪波什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从事研讨是我终身的追求”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高兴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斗争。” 从事科学研讨,是阿希姆·弗兰克教授从孩童时期就具有的幻想。他通知每经记者,从8岁开端,他就曾经开端做起了实验。“在高中的时分,我的物理成果十分出色。毫无疑问,我会选择科学研讨,作为我职业生活的追求。” 行动是迈出幻想的第一步,而坚持才是幻想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要素。 不时以来,他不时坚决选择从事科学研讨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他说道“只需我具有生活必须品,那么就算其他职业薪酬再高,我都会选择科学作为自己的事业。” 诺贝尔奖不外是阿希姆·弗兰克教授在坚持幻想道路上的一块证明奖牌。当然,在他看来,取得诺贝尔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更。 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约请,有机遇去坚固很多有趣的人。“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庆祝活动让我终身难忘,十分快乐全世界对我多年科研工作的认可。” 科研,最好不要自上而下的干预 1975年到2008年间,弗兰克教授完善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置的单颗粒算法,发明了SPTDER软件,该软件至今为全世界上百家实验室普遍运用。固然有许多科学家起初与他一样,对该范畴有相似的关注,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坚持下来。 研讨成果固然早已完成,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世界认可。这种状况,许多专注于开创性基础研讨的科学家都有着相似阅历。 “不要随意因失败而灰心。睁大眼睛,寻觅意外结果所带来的机遇。” 阿希姆·弗兰克通知每经记者,要具有普遍的外围视野,要对其他学科给予的倡议和暗示抱有开放性态度。当然,状况发作变更,还需求做好改动战略的准备。这些关于胜利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他也指出,一个科研团队能够高效运转,离不开良好的组织架构和容纳的环境。“科研最好没有自上而下的干预。假如一个团队内部没有森严等级制度的话,那么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并且更具有发明力。” 从200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起,Joachim Frank教授曾多次造访中国。在与每经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他回想起他上次来到中国成都的阅历:“我和我的妻子来到成都,去了四所大学。这里的文化、博物馆和河流水道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科学无国界,”阿希姆·弗兰克教授强调:“无论走到哪里,看待科学都需求有开放的态度和学问自由。” 记者:梁宏亮 实习记者:王思雨 编辑:梁宏亮 视觉:蔡沛君 排版:王思雨 牟璇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