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长约5000字,阅读需时10分钟 来源|人民法院报、罗翔说刑法 风声OPINION、北大法宝法律法规库 作者|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陈碧,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导语 11月29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落细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抓好疫情处置有关状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说道: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依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大众带来的不便;要科学分类收治阳性感染者,妥善做好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收治、照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对大众的合理诉求要及时回应和处置。 然后,许多地域调整了风险区的管控措施及核酸检测的政策,部分社区呈现了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妇感染后居家隔离的状况,那么能否让阳性病人留在社区?北大法宝摘录了罗翔教员及陈碧教员对此问题的观念,以飨读者。 #01 罗翔:法律可否适时而变应对阳性病例居家隔离的诉求 近日,很多朋友转发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某小区一个2岁孩子新冠阳性,爸爸为了不拖累邻居,穿好防护服准备带着2岁的孩子跟大白去方舱。由于孩子有哮喘,邻居们纷繁赶来,劝止他们一家留下。 据报道,经过争取以及同单元邻居签字等过程,目前街道允许当事人自行决议要不要去方舱。 阳性患者转运至方舱依据的是国度卫健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计划(第九版)》 (下简称《防控计划九》)的规则。该计划规则: “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中止7天居家健康监测。”“无病症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中止管理,在方舱医院进 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察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计划(第九版)》 只是一种行政指导意见,它应该随着形势的变更而不时变动。这也是为什么防控计划从第一版曾经修正到第九版。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下简称《二十条优化措施》)进一步优化了防控措施,关于《防控计划九》适时中止了修正。好比《二十条优化措施》不再保存中风险区的划分,只保存高、低两级风险区的划分,又如只判定密接,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因而,关于确诊病例能否能够量体裁衣居家隔离,也能够依据状况变更予以谨慎思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条规则: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依据医学检查结果肯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中止医学察看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计划(第九版)》 关于疑似病例,明白规则应“立刻采集标本中止核酸检测复核,期间单人单距离离”。单人单距离离包含居家隔离,因而《传染病防治法》中所说的指定场所能够包含居家。只是关于隔离治疗中的“隔离”能否包含“在家隔离”治疗,无论是《防控计划九》还是《二十条优化措施》都没有做出遏止性的规则。因而, 假如医疗机构发现新冠感染者,依据状况关于轻症患者或者无病症感染者,予以居家隔离治疗也并不违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则。 新冠肺炎是乙类传染病,但是依照甲类传染病中止预防和控制,这就是通常说的也即“乙类甲控”。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的规则,甲类传染病只需鼠疫和霍乱两种。但是《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则: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缘由不明的传染病需求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发布、实施。” 202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度卫健委将新冠肺炎归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控”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也是一个动态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条第二款规则: “需求解除依照前款规则(乙类传染病)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发布。”2013年国度卫生计生委就解除了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不少人可能都希望将阳性的邻居送往方舱,但是希望自己阳性则居家隔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他人怎样看待你,你也应该怎样看待他人。前几日有居民在小区群里转发一则倡议接龙,内容为同意邻居阳性后居家隔离、不送方舱,这让人感到暖和。 这种举措也暗合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这种理论对卢梭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止了修正。假如我们的原初状态都为一块“无知之幕”遮盖,人们会签署何种“社会契约”呢?幕布让人们暂时不知道自己将处于何种阶级、性别或民族,也不知自己的教育水平,身体健康还是病弱,家境贫穷还是富有,那么人们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是以强凌弱,适者生存。还是, 即便贫弱不堪也能得到作为人最基本的面子呢? 或许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吧,所以罗尔斯以为,在“无知之幕”的遮盖下,会产生两种公正准绳:其中一种准绳就是为一切公民提供对等的基本自由,这一准绳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思索。即便你一无所有,你依然具有一些基本权益且是任何人无法干预的。每个人都无法保障自己不感染疾病,但我们都希望在不幸染病时遭到他人的善待。 法律的安定性和灵活性一直存在张力。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流变,独一不变的就是万物皆变更,但巴门尼德以为变更只是一种幻觉,假如某物的确存在,它就不可能发作变更。柏拉图试图在两种立场中寻觅折中,他以为物质的现象世界是变更的,但是理念世界是不变的。法律要为人民而效劳,这个理念是不变的,但是如何在细致情境中最好地为人民效劳则要应时而变。 二十多年前,我在法大读书,宿舍外的宣传栏写着,“人民送我学法律,我学法律为人民”,屡屡经过,都让年轻的我激动不已。人民是每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细致人的汇合。一如卡尔·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展开是一切人的自由展开的条件”。 #02 陈碧:让阳性病人留在社区:同意还是不同意 我的同事罗翔教授写下了《法律可否适时而变应对阳性病例居家隔离的诉求》,倡议适时修正《防控计划九》,不再规则将“阳性患者转运至方舱”。我同意罗教员的倡议,《防控计划九》是一个行政指导意见,等候它尽快做出调整。实践上,即便依照目前的规则,假如医疗机构依据细致状况关于某些患者予以居家隔离治疗,也并不违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则。 当然,我们也应关注社区里的另一种声音,一些人能否能够说不?能否能够反对“阳性人员在部分邻居同意的状况下居家隔离”? 邻居为何说“不”? 据我察看,邻居不同意,主要是由于恐惧,担忧被传染,担忧有后遗症。这其实是一个医学问题。 关于阳性病人能否能够居家隔离,传染病医生普通以为,需求经过专业人员评价社区环境、家庭通风下水条件等,确保周围是保险的。但理想是没有老部的评价措施,所以才统一中止集中隔离。 有工作人员表示,特殊人群能否居家隔离主要依托街道相关疾控部门研判、做出决策,社区配合执行。那么,在这个决议环节里,邻居的声音哪些会被倾听?会被思索? 罗教员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是病人,希望在温馨放松的环境中尽快康复,而不需求转运到方舱。这里面包含着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 无知之幕理论今年春天曾经普遍传播了一轮,面对“能否转运”问题,依照罗尔斯的理论,制定政策的时分社区的人们必须遗忘自己的一切特征,你就是个人,你没有那些附加价值,好比年龄、性别、阶级、受教育水平,那么你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或许大多数人在此时会选择为弱者护航,由于万一天亮请睁眼,我是那个倒运蛋呢?每个人都无法保障自己不感染疾病,但我们都希望在染病时遭到他人的善待。因而,你很可能会同意“不转运”。 但是,当幕布消逝呢?你会看到自己是谁,他人是谁。 假定你家有正在化疗的老人呢?假定你自己身体极度虚弱呢?假定你家人由于种种忌讳没有注射疫苗呢?假定对方还是个吊儿郎当并不把大家的好意放在眼里的人呢?假定这病万一有后遗症呢?你完整能够这么想,所以你变更了。 如何消弭误解和恐惧? 为理处置这种顾忌,最主要的工具是医学判定。 有人说这病跟流感一样,好了就好了,没有后遗症。想要减轻大众的误解和恐惧,科学的认知和观念就应当传播开来。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文章《新冠有无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至少尚无证据表明有》就很及时。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有人看到的是世界杯全场人潮汹涌、不见口罩,而另一些人看到的是新冠可能有严重后遗症、可能是老年人的灭顶之灾。你觉得他无知,他也觉得你无知者无畏。 信息的充沛和精确决议了我们在真实世界里的态度,决议了我们在无知之幕拉开之后能否能坚持之前的判别。 我听说一个小区在业主微信群发起了支持阳性病人居家隔离的接龙,次日物业说接到几位业主投诉称接龙涉嫌道德绑架,应予遏止。另有一个小区一开端支持阳性病人居家,但呈现了其他感染之后态度转变。 这些故事并不是对人类好意的打脸,正如赵宏教员在《能否能把阳性邻居留在家里,最终考验的都是人性》一文所言,在不肯定的时期,释放好意、坚持体谅就是我们渡过难关的基本。 反对的声音也应当倾听 但是,假定我们身边的确有坚决反对的声音,我们也应当倾听。法律维护一切基本权益,也维护少数人的权益。 即便是在业主投票中实行的是大家都习气的“少数服从多数”准绳,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准绳把多数人的利益绝对置于少数人之上,使得少数丧失了受尊重权。我们在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时,不应该忽视那些说“不”的声音。 有人会评价那些说不的人很自私,但是人类身上都有自私的基因,谁都想离苦得乐,基本上都是对自己亲人比对外人更好,正是这些自私的基因把人类和人类的文化变成往常这个样子。 进化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自私的基因也能产生出高尚的道德,由于从耐久来看,生物之间的互利行为是被进化奖励的,而那些习气背离的物种则更容易被淘汰。 从法律角度,我置信这个观念,由于现代法律制度并不是道德高尚的大好人树立起来的,恰巧是自私自利的人才有立法的动力。 英国假如不是由于亨利二世成天想着捞钱,就不会设立面向全国的巡回法官制度,去和贵族抢生意,巡回整个英国审理各地案件,再从当地选居民参与听审搞“陪审团”,从而演化出复杂的程序规则和程序正义。 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的公民都能够出于利己的准绳,认识到自己权益的边疆,就能维护自己的财富权、生命权、自由权,就能够拒绝那些不当的损伤,将其止于你权益的边疆。 这正是我们讨论同意还是不同意的意义所在。 分歧如何处置 既然法律上并不遏止反对的声音,能否能将阳性邻居留在家里也无法完整诉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是“释放好意和体谅”的道德力气,那么又如何处置这些意见分歧呢? 关于这些意见分歧,可能首先需求诉诸真正的医学判别,允许医生毫无疑虑和顾忌地发表专业意见。 政府在此过程中则应尽可能地发布真实数据,进步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 而法律的作用则是在专业判别的基础上,在充沛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构成肯定的行为规则。 这些规则可能不会为一切人都同意,但它却是内容肯定的。它提供了我们基本的行动预期,也划定了我们各自的权益边疆。医学加法治,专业加规则,或许是我们对立传染病的更好方式。 -END- 义务编辑 | 金梦洋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丨本文章仅为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北大法宝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情等的解读。 变更:订立合同须知33个法律要点 刘峥 何帆 马骁 | 合议庭运转指导意见的了解与适用(附全文) 珍藏!伤情审定与伤残审定的区别 立法法(修正草案)发布:亮点解读+草案阐明+前后对照表 最新|《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22年第1-10期案例裁判摘要汇编 珍藏 | 刑法中40种推定“明知”的情形(2022年表格版)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历年民商事案例统计剖析讲演(1985—2021年) 刚刚!最高法发布:人身损伤赔偿司法解释 | 附新旧对照 司法部《人身损伤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发布并实施 高考违法典型案例发布:“枪手”和家长均被判刑! 《民法典》后,“违约金过高”的认定依据+措施+举证+调整准绳 2022年6月实施法规和5月发布法规汇总 2022年5月最高检及中央法院典型案例清点 司法部发布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案例 “两高两部”印发《关于未成年人立功记载封存的实施措施》(全文+答记者问) “非法证据扫除”指导案例汇总 | 附75种非法证据清单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 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