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弗兰克的《艺术方式》是美国高校普遍运用的艺术类教材。该书从1998年初版至今不时重版,与时俱进,最新的第11版新增了26%的图片,全书总共165幅图片,近一半是当代作品,换句话说,这些作品是在世的艺术家所创作或是创作于新千年。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标,“这些当代的作品充溢了参与度、普遍性、惊喜和思想涌动”,因而,他的视角和立足点一直与当下的艺术观念紧密相连。 主题:质疑与赞誉 为什么要学习艺术?作者说:“我们发明了艺术,艺术成就了我们;我们发明了艺术作品,反过来,我们也遭到了艺术作品的影响。”“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共同方式,当我们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体验、了解、观赏的时分,艺术便会传送出艺术丰厚人生的理念。” 印象主义就是典型例子。印象主义引领了20世纪的艺术风潮,在今天遭到大众的喜欢和崇拜,被赞颂为“光是色的乐章,色是光的史诗”。但在这个画派降生之初的1870年代,它却遭到简直一切人的轻视。评论家和大众都以为,这些作品草率无比,只能给人一点印象,以至不是完废品。从那时起,现代艺术一而再地见证了这种先谴责然后表示兴味最后纷繁赞誉的惯常做法。在探求中摇晃定位,在疑虑当选择方向,这是现代艺术的主题。 艺术观赏很大水平上依托直觉,但这种感知力是需求培育的。好比,毕加索绘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这幅画展示了一些外形怪异的女体。模特儿是毕加索当时结交的一些妓女。她们所暗含的价值观也是非主流的。观者可能觉得不适,而非喜欢和愉悦。但是,一旦知道《亚威农少女》开创了平面主义的先河,人们就愿意做主动的探求,从而发现那些刚开端时被忽视的东西。 巴勃罗·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巴黎。布面油画。 现代艺术最大的特性就是内在的发明性激动的满足,艺术家们不时突破传统、习气、技艺和框架,为的是探寻固定的方式之外能否产生新的发现,它必定带有先锋性的实验性质。他们的行为引发的质疑,不只在于作品自身,更在于原本置身其中的世界的错乱。现代艺术促使我们认识到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不时在追索的思想——我们所阅历的理想,变与不变,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这样的思索,构成了现代艺术的尴尬,但其后又成为破解这种尴尬的关键。 方式:综合与拆解 艺术评论类书籍的基本职责,应当做到“抓大不放小”。抓大,意味着必须求有对艺术理念整体轨迹的掌握;不放小,就是要有对艺术作品细致的描画和剖析。这两点,本书都做得很好。全书大致呈现总起、分述、总结的格局,165幅图片,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经过综合与拆解的方式,讲述每一时期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者用作品和艺术家作为切口剖析当时的艺术意向。 作者关注每件作品的美学要素。好比,亨利·马蒂斯的《庞大的斜卧裸体》(1935年,布面油画)。马蒂斯在4个月里拍了24张照片,记载了他创作的细致过程。作者比较剖析了其中的三张照片,调查其线条、外形、架构、规划、留白比例、人体姿势等,评判画家在运用表示手法时的技巧才干,这个剖析过程突出了一个理念——设计。艺术家如何组织视觉元历来发明既有意义又有趣的形态呢?作者说,固然好设计没有绝对的规律,但设计有七条关键的准绳。这七条准绳没有在正文列出,而是在课后题中请求学生经过实例来思索。最后答案揭晓,分别是:非对称均衡、导向力、焦点、版式、图案、尺度和对称均衡。 亨利·马蒂斯,《庞大的斜卧裸体》(1935).布面油画。 作为教材,每一章开头都有“请思索”,罗列本章的关键问题,章节末尾则布置“回想思索”作业,它们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发挥客观能动性,无疑是大有辅佐的。 作者关注每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关于现代艺术,时间和地点是不可短少的组成部分。1917年,杜尚将一只签有“R.Mutt”的小便器送到了展览会。小便器被命名为《泉》。这是艺术品?假如剥离了时间和地点,它肯定不是。但当它处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表白的是杜尚在艺术家/艺术品/公众关系上的大胆推翻。艺术家仅仅是选择了,而且是随意地选择了对象;作品因发明性投入过少而必须面对“何谓艺术品”的权衡;公众面对的则是一个文化价值被粉碎亟待重建的迷茫困境。杜尚以达达无意义的作风撼动了艺术体制。 杜尚,《泉》 这种对艺术施加哲学压力、制造概念迷宫的手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中心观念。当代艺术是对自身文化的戏仿,它有时走得太远了,使得艺术品更多作为符号系统而存在。这种符号系统,假如脱分开对背景的了解,作品自身很有可能会让人无从捉摸。幸而本书作者借助完备周密的剖析,及时传达了有助于了解作品的重要学问。最有效的剖析正是如作者一样,首先树立起一个综合的思绪去看待事物——引导并影响观者作调查和解释的一套兴味体系和思想方式,然后在拆解的过程中融合作品得以产生的脉络背景。 内容:肉体与物质 本书分作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视觉体验的言语”和第二部分“艺术的媒介”分主题描画以不同的媒介和方式作为视觉表白伎俩的艺术概念和理论体验。其他部分则以线性叙说的方式回想艺术史的展开脉络。第三部分“艺术作为文化遗产”,作者梳理了前现代时期,欧洲、亚洲、伊斯兰世界以及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概略,尔后关注的重心重新回到“现代世界”和“后现代世界”。 从19世纪中期的理想主义发端,疾速涌现:印象主义,后印象派,野兽主义,表示主义,平面主义,美国的现代肉体,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理想主义,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有机笼统,纽约画派,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早期女性主义,后现代建筑,公共艺术、话题艺术、街头艺术……万花筒般的千变万化的世界。由各种主义拼贴而成。这种纷繁杂乱的现象,阐明人们内心的庞大紊乱。艺术是理想的投射。 以波普艺术为例。1956年,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招贴画《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涵盖了大众媒体的各种元素,他把波普艺术的特性归结为:提高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计划)、易忘的、低廉的、大量消费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有噱头、有魅力、有影响。随后美国盛行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成为这一流派最鲜明、最具争议的典型代表。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作者剖析了沃霍尔的两幅作品:《玛丽莲双联画》(1962),以不时重复的大众形象提示我们商业环境中的普遍性和耐久性;《种族暴动》(1964),嘲讽了大众媒体对新闻热点事情的包装。 理查德·汉密尔顿,《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1956)。拼贴画。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联画》(1962)。合成聚合物油画和布面丝网印刷。 安迪·沃霍尔,《种族暴动》(1964)。在彩纸上用聚合物颜料临摹,并用丝网印刷。 本书包含的各种艺术方式,无论是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种工艺品、一座建筑物或者是装置与环境艺术、表演行为、事情展示、观念与汇合,等等,都是艺术家理念的外在表示,一切的可能都来自内部。这就是为何艺术活动总是沿着生命自身的轨迹,持续不时,绵亘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