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德国人自己拍的新版《西线无战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这段时间最受关注的新片,在上线后两周内取得了豆瓣五万人标记8.6的高分。这一版与原著相比有着颇多改编,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情节取舍都存在着较多的争议。 在这个时间点,战争题材的电影很难令人不联想到俄乌战争。当虚拟照进理想,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一切都可能在当下发作。从《西线无战事》,以及背地的历史中,我们或答应以愈加了解自己的处境。 作者 | 陆大鹏 编辑 | 王亚奇 在2022年看到《西线无战事》又一次被搬上银幕,令人百感交集。观众不可能不往乌克兰联想,但电影自身的创意和制造比俄乌战争爆发要早得多。 《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导演兼编剧爱德华·贝格尔(Edward Berger)表示:“这部电影主要来源于两年半前,我们感遭到了一种风险的民族主义心情在上涨。欧盟的崩坏、一些极右翼政党的上台、匈牙利的欧尔班、美国的特朗普、英国脱欧。七十年来给我们带来战争的那些机构,忽然间都遭到了迷惑人心的宣传的质疑。 我们希望向大家表明,这样的民族主义心情和言辞,会在很短时间内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在今天看来,作为文学的或是影视的《西线无战事》,都是有意义的。 战壕中的文学家 先谈谈小说自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堑壕战催生了不少文学家。在英国军队里有西格弗里德·沙逊和威尔弗雷德·欧文那样的大诗人,德国军队里则涌现了好几位小说家。 最有名的要数《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他曾亲身在战壕里打仗和受煎熬,后来又以战壕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这部小说原本就畅销(1年多就卖了100万册),被好莱坞拍成电影之后更成为传世经典。 《西线无战事》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著 果麦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1 值得一提的是,《西线无战事》经常被误以为自传体小说,而且在1930年代很多人就这么以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雷马克和出版方出于营销方面的思索,并没有积极地去造谣。雷马克固然和小说主人公保罗·博伊默一样在战争末期从军(不外,保罗是主动报名从军的,雷马克是应征入伍),但雷马克在前线没待几天就负伤进了医院。 他的素材主要来自由医院期间听其他士兵的讲述,所以其小说简直全部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拟的。 《西线无战事》(1979)剧照。 但虚拟并不意味着虚假。把发作在好几个人身上的事情剪裁和整理到一个人身上是合理的创作手法。小说的畅销和电影的叫好叫座都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对其中的故事有着激烈的共鸣。 这是一部十分微观的“战壕理想主义”小说,极力揭露战争的残酷、无谓和荒唐,与重压之下的人性。 人物都是底层小兵和士官,高级军官乃至将领简直完整偃旗息鼓。就像电视剧《黑爵士》的桥段,将军对士兵说:“记住,我就在你的背地!”而实践状况是将军在士兵背地30公里之外。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普通士兵/士官的琐碎生活:行军、宿营、吃饭、吵架、在压制的战壕里找乐子、与官僚气的上级斗争(“给狗一块肉,他就会叼走;给人一点权益,他就会变得野蛮”)、忍耐炮击、性苦闷、作战、负伤、在医院的阅历等等。 从这些故事基本看不出整个战局的展开。这或许契合理想: 下层军人像牲畜一样被驱赶来驱赶去,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又为什么要去那里。他们是被动的参与者。 p>《西线无战事》(1979)剧照。 《西线无战事》里没有保家卫国或者开辟降服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受饿、恐惧、肉体解体,和战友友谊。 固然雷马克描写过与敌人的短兵相接,但总的来讲,敌人是个悠远的、含糊的概念。就文风而言,《西线无战事》相当华美和生动,有大量抒情和讨论,某些篇章以至颇具诗情画意。 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它的话题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战争不是什么辉煌、豪迈、巨大的东西,对参与战争的人来讲,它是低微、残酷、沉闷和荒唐的。 重塑经典 《西线无战事》拍过三部电影,前两部(1930年黑白版和1979年彩色版)都是美国人拍的,第三部(2022年版)是德国人拍的,将代表德国角逐奥斯卡奖。 1930年版是最经典的一版,取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小说和电影具有激烈的反战与战争主义颜色,当然遭到了当时德国极为猖獗、一心要经过战争“复仇”和完成“德意志醒悟”的民族主义者(其中上蹿下跳最凶猛的是纳粹党)的猖獗抵御。 《西线无战事》(1930)剧照。 固然量化的精确统计简直不可能,但从后来纳粹上台,发起战争的事实看来,对《西线无战事》产生正面共鸣的德国人虽多,但恐怕没有打了鸡血的民族主义者多。 《西线无战事》和绝大多数文艺作品一样,并没有改动乾坤的才干。 传达积极信息的文艺作品,至少在短期内,其影响力是很有限的,是“对着已皈依的人宣讲”(preaching to the converted)。 正常人会对《西线无战事》有感触,但好像小说里保罗的中学教员那样满嘴和满脑子宣传口号、恨不得和全世界为敌的所谓“爱国者”来说,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2022年版的电影相关于原著来说有一定水平的偏离。 《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好比小说里保罗在阅历刀山血海和战壕污水的恶臭之后休假回家,发现家乡人和亲人依然被帝国政府的宣传所麻木,对真相一无所知,对德国的正义性和必定胜利疑神疑鬼。 保罗感到与大家无话可说,痛快放弃了假期,提早回到前线。 只需在前线与他一同阅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才干了解他。一派战争氛围的家乡对他来说曾经似乎是另一个星球,与麻木不仁的亲人形同陌路。 前线士兵曾经醒悟,但在军国主义宣传洗脑下的前方大众依旧好像僵尸。 保罗的休假是一个很好的情节,让读者透过纸背感遭到他的愤恨、无助、孤独与失望。不知道出于何种思索,2022年版电影删掉了这个情节。 小说里保罗阵亡于1918年10月的一场无名战役。而2022年电影虚拟了一个“军国主义的将军在休战生效前的几个小时还要发起进攻,草菅人命”的故事,让保罗死在了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休战协议生效的前后。 《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编剧大约是想突出保罗等军人死亡的毫无意义和悲剧性,从而彰显“上级”“权威”之恶。但这个改编,难免过于生硬和造作了一些,大可不用。 中央党政治家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Matthias Erzberger)带领德国代表团去法国贡比涅森林与福煦元帅谈判休战协议的情节,是2022年版电影添加的,这是相关于原著的一个显著偏离。 埃茨贝格尔的任务(也是他的良知给自己规则的任务)是尽快完成休战、减少人员伤亡。但德国的死硬分子拒绝招认失败、主张死战到底,而法国人显得冷若冰霜、铁面无情,坚持请求德国人无条件投诚,并且拒绝在谈判期间暂停交火。 丹尼尔·布吕尔饰演埃茨贝格尔。/《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电影里把法国人描画得顽固而冷漠,但能回头看见历史的我们怎样能够责怪他们呢? 究竟西线战事大部分是在法疆土地上中止的。德国平民还能够勒紧裤腰带继续做强国梦,而法国平民却直接遭受战争的戕害。所以法国人的强硬态度一定明智,但我们是没有措施责怪他们的。 战争悲剧的循环 埃茨贝格尔谈判的桥段,与主人公保罗的主线情节没有直接关联,是两条平行线。这条故事线给电影添加了不少慌张氛围,使故事故得愈加多元和丰满。 但我依旧以为,即便分歧适用狗尾续貂、佛头着粪之类的残酷言辞来评价,但这个情节是完整能够删除的。 像原著那样完整从小人物和微观历史的视角来讲故事,是完整自洽和合理的,也足够了;忽然插入一个大人物和宏观历史,显得相当生硬。 埃茨贝格尔这个历史人物十分有意义,也很被低估。在帝国时期,他曾严厉批判德国的殖民政策,并揭露了德国殖民者的一些罪行。 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从1917年开端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Wiki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他反对德国的“兼并政策”,主张与协约国达成和解、恢复战前国界。 战争终了后,埃茨贝格尔担任1918年在法国贡比涅签署休战协议的德国代表团团长。 这让他成了令德国形形色色的右翼分子咬牙切齿的“十一月罪人”。右翼分子将“国耻”与埃茨贝格尔紧紧联络在一同,欲除之然后快。 等到英法向德国提出条件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之后,右翼分子坚决拒绝接受。但埃茨贝格尔是更为务实的政治家,深知假定德国拒绝接受和约,那么协约国肯定会收兵占领德国全境,以德国孱弱的军力基本无法抵挡。 在他看来,不如先接受《凡尔赛和约》,等候重整旗鼓,经过谈判逐步与英法缓和关系。 《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在右翼看来,与英法的妥协和谈判就是“卖国”,因而他们愈加敌视埃茨贝格尔。 用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爵士的话说,“对某些民主派政客而言,签署《凡尔赛和约》其实就等于签署了自己的死刑执行令”。 埃茨贝格尔于1919年6月就职财政部长,试图推行变革来整理千疮百孔的德国经济,但阻力重重,他也无能为力;再加上遭到右翼分子的猖獗诽谤和辱骂,最终不得不于1920年3月12日辞职。 1920年1月26日,当埃茨贝格尔走出柏林莫阿比特区法院大楼时,一名年轻男子忽然向他开了两枪。好在埃茨贝格尔运气很好,伤势不重,很快就恢复如初。这毫无疑问是一场得逞的政治暗害,但在右翼掌控司法系统的魏玛德国,凶手仅仅被判十八个月徒刑。 《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埃茨贝格尔逃脱刺杀、并无大碍,但这次与死神的碰撞让他深受震动。他通知女儿:“ 将要击中我的那颗子弹,曾经铸造好了。” 意义是,固然这次行刺失败,但埃茨贝格尔觉得自己命不久矣,由于敌人肯定还会下手。 埃茨贝格尔不幸言中,于1921年8月26日被极右翼恐惧分子刺杀。 掩盖在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恶臭下的德国,像埃茨贝格尔这样具有人道主义与战争主义肉体的政治家,是难能可贵的。 当好战的狂热蔓延,我们将失去什么。/《西线无战事》(2022)剧照 不外埃茨贝格尔较少成为银幕角色。这次由丹尼尔·布吕尔(Daniel Brühl)这样的德国一线明星来饰演埃茨贝格尔,算是给这位出色政治家一个小小的弥补,我作为德国历史喜好者深感欣喜。 究竟到了2022年,电影技术与1930年和1979年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版电影的视觉效果相当可圈可点。 叙事技巧上也有精彩之处,好比片头阵亡士兵的衣服被回收,后来被发放给保罗;而保罗刚到前线不久,奉命搜集阵亡士兵的身份辨认牌,而保罗阵亡之后,他的身份辨认牌被他几分钟之前救援的一名满脸稚气的士兵收走。破衣烂衫和身份辨认牌的悲剧循环,是战争中“耗材”之命运的绝妙意味。 《西线无战事》(1979)剧照。 我们再想到,这样的循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发作了千百万次,并且,即便保罗死了、战争终了了,循环也并没有终了。 德国人并没有全体地、真正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也没有认识到德国自己的战争罪责。叫嚣复仇的极端主义很快占了上风。 要到1945年5月德国全国沦为废墟的时分,为了极端主义认识形态和所谓的民族自豪感而运转的恶性循环才算告一段落。 直到今日的世界,我们依然在盼望着这种循环的终结。 《西线无战事》(1979)剧照。 延伸阅读 《德意志贵族》 陆大鹏 著 ● 解析复杂精密的贵族头衔,厘清源远流长的家族世系,深度透视贵族制度的体系机制 ● 提示错综复杂的血脉姻亲,勾勒波谲云诡的政体变更,全新把脉欧洲历史的展开走向 ● 从词源、翻译修订的角度,恢复语词背地的原本精妙,剖析躲藏在词语之下的文化与历史学问 ● 综合德语、英语世界一手文献资料,实地亲身采访资料,呈现原汁原味的翔实牢靠史实,吸收前沿研讨菁华 ● 120余张随文插图,7张精巧高清彩图,带来设身处地的阅读体验 ● 随书附赠德意志艺术巨匠丢勒创作的纹章木描写明信片 酷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点击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