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着无限美好的景色,景色不时以来就是画家所热衷的画题。景色画浅显地说是以景色为题材的绘画,它是激起内心情感的创作,也是一种反响心灵的景色。 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心灵的景色: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展览就精选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一批极富美学价值和首创性的英国景色画馆藏作品,带我们走进了英国景色画的美丽新世界。 经过英国景色画,在联络我们中国景色画,会发现中西方在景色画上的命名方式、时间呈现、空间与思想也同样存在着差别,今天就和小新一同去对比发现中西景色画的不同吧。 中国景色画vs英国景色画 命名方式各异 中国的山水画属于景色画,但不用此概念,它被命名为“山水画”,望文生义,“山水画”是有山有水的画。即便画中没有山水元素,也被称为山水画。另一边,西方的景色画即便有山有水,也不叫“山水画”,英国景色画是“English Landscape Painting”,翻译过来的意义指的正是大自然的风光。 时间呈现各异 英国降生了优秀的文化艺术,小说、诗歌、建筑、电影等都享誉全球,但是艺术史学家们都在说,在18世纪以前,英国人不会画画,直到呈现了英国景色画。英国景色画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英国美术流派之一,最早的景色画以背景的方式出往常14世纪前半叶意大利众多以宗教为主题的壁画和祭坛画中。其后,又经过整个18世纪的展开,才逐步成为理查德·威尔逊、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和约翰·康斯太勃尔等知名画家作品中的固定题材。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最为重要的画科之一。构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整分别。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早期山水画的构成是源于人们关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之酷爱,在一次不经意间用树枝或石块在岩石和土地上描画出简单的自然景观,在耕作闲暇之时自娱自乐,从中体会自然美景来的视觉享用。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髓,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量的妙趣。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呈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画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呈现的,后来才展开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 空间与思想表示各异 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示的空间认识》一文中剖析说:“中国的空间认识和西方有着基本的不同。西方画家喜欢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因而他们发明了"透视法",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结构一个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野集结于一个焦点,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自然风光,而中国人则是用一种哲学的态度来审视空间,中国人关于空间的态度正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英国景色画在空间的展示上,普通会遵照严厉的透视关系,而中国山水画没有严厉的遵照,考究的是一种“登高望远”。 同时,英国景色画注重写实,强调光影与颜色的运用,富含人文主义思想。而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努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天人合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景色画相比,更多的属于肉体情感的传达。 更多英国景色画精彩不要错过中国美术馆《心灵的景色: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