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弗韦克的搁浅鲸鱼》(Beached Whale at Beverwijk),扬·萨恩雷丹姆(Jan Saenredam),1602年。 rijksmuseum.nl 利维坦按: 在《一千零一夜》中曾描画过一座不知名岛上有座龙涎泉,蜡般的龙涎芳香四溢地流向大海,为鲸取食,随即喷出而在海面上凝结成龙涎香。只可惜,神话归神话,理想中龙涎香的降生远没有这么浪漫。固然龙涎香来自鲸鱼呕吐物的说法还存争议,但连同大便一同排出的龙涎香曾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与“嗅觉悖论”一样有趣的当属鲸鱼爆炸了。2004年1月29日,在中国台湾台南市,一条17米长、重达60多吨的抹香鲸搁浅,研讨人员在用拖车运输途中忽然鲸鱼爆炸,上百名围观大众身上瞬间糊满了血、脂肪和内脏……所以,当你今后有幸在海边看到下面这幅现象时,最好离远一些张望: The Conversation/The New Yorker 我们有一个新号可关注: 利维坦行星 Leviathan-2018 恶兆 在十七世纪,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鲸鱼被冲上了荷兰海岸。有时分,这些生物的身躯已然被腐朽攫住;另一些时分,它们活生生地搁浅在沙滩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嗟叹声,被自己身体的重量压垮。 当它们腐朽的时分,气体会积聚起来,有时会招致恶臭的爆炸。假如潮水没有把鲸鱼卷走,那么接下来,为了让鲸尸合成并清算残骸,会有一段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2013年,一条抹香鲸在法罗群岛搁浅,工作人员试图将其解剖,但由于鲸鱼内脏腐朽积聚了大量气体招致其瞬间发作爆炸。 New Statesman 这些庞然生物引来了入迷于这一奇迹的围观者,艺术家也藏于人群间,他们带着绘画必须品,记载下他们看到、闻到的东西。扬·萨恩雷丹姆曾描画过1601年12月19日,一头抹香鲸搁浅的情状(即本文开篇那幅图)。抹香鲸因搁浅而侧躺着,它的腹部朝着海岸。成群的游客汇集在这具肿胀的鲸尸周围,爬上它的身体认真察看它。 描画性的顶部边框进一步勾勒出了鲸鱼的状态,左边是它大张的嘴,右边是它被破开的背部,内脏从里面倾注而出。 萨恩雷丹姆自己也画了自己,他站在鲸嘴左近,正在一张被海风吹动作响的纸上临摹鲸尸。画面中心站着的是拿骚-迪茨的恩斯特·卡西米尔伯爵(Count Ernest Casimir of Nassau-Dietz),他是军方指导人,也是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拿骚的毛里茨王子(Prince Maurice)的侄子。他的左手里拿着一块饰有流苏的手帕,正掩在鼻子前挡住恶臭。 荷兰作家、诗人特奥多鲁斯·斯赫雷费里厄斯(Theodorus Schrevelius)写下了拉丁语的诗篇记载此事,诗文足以唤起那股恶臭: “它的形态尽失,它的启齿深化脏腑, “还有它的嘴:液体和大量的血从中涌出。” 画中描画了从鲸鱼嘴里和背部翻涌而出的内脏,除此之外,这幅画还分发出一股恶臭。面对着鲸鱼体内洋溢开的臭气,伯爵的手帕显得徒劳无用。 《贝弗韦克的搁浅鲸鱼》部分,扬·萨恩雷丹姆,1602年。该部分描画的是萨恩雷丹姆自己在为鲸鱼画素描(左)、翻涌而出的内脏和一块手帕,它被拿骚-迪茨的恩斯特·卡西米尔伯爵用来掩住臭气(右)。 rijksmuseum.nl 依据斯赫雷费里厄斯的说法,鲸是一种怪物,不只由于它有着可怕的体型,还由于它被以为是一种预兆。 从词义上说,怪物(monster)即是预示灾难的信使,由于它的拉丁语“monstrum”既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怪物”,也意味着不祥的征兆。 在抵达数日后,鲸的警示应验了:1601年12月24日发作了一场日食。九天之后,一场地震随之而至,到了1602年6月4日,又是一场月食。这些不祥的事情都在画作繁复的边框里演出。 1618年,这幅雕版画被重新加工,以描画鲸鱼到来之后,另一场攻击了荷兰共和国的灾难。在顶部边框之下,死神那骷髅的形象从云层中显现出来,他的箭射落了一位长着翅膀的女性。三个十字组成的盾牌表明她是“阿姆斯特丹少女”(译者注:Maid of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的拟人意味,内有三个圣安德烈十字的盾牌这一意象现仍可见于阿姆斯特丹市徽中)。1601年至1602年瘟疫爆发期间,死亡统治着这座城市,这幅画暗示着抹香鲸的到来预言了这一事情。 《贝弗韦克的搁浅鲸鱼》部分,扬·萨恩雷丹姆,1618年。这幅萨恩雷丹姆画作的晚期版本添上了一具射杀阿姆斯特丹少女的骷髅,所指的是1601-02年的瘟疫。 rijksmuseum.nl 近代早期的医学理论以为,疾病是经过凝滞、纯净的物质所分发出的气息传播的。1667年至1669年间,荷兰共和国又爆发了一场瘟疫,旋即,德国博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关于瘟疫的拉丁语著作《对名为瘟疫的传染性疫病的物理-医学检查》( Scrutinium Physico-Medicum Contagiosae Luis, Quae Pestis Dicitur )被译成了荷兰语。他讲演称,招致瘟疫的要素包含尸体、纯净的空气和被冲上海岸的腐朽鲸鱼。 在第二个版本的画作中,伯爵的手帕具有了一层新的、不祥的意义。诚然,他拿着手帕是为了抵挡腐朽的可怕气息,但同时也维护着自己免受致病毒气的损伤。 嗅觉悖论 当瘟疫来临阿姆斯特丹的时分,搁浅在贝弗韦克的鲸鱼肠道深处藏着一个嗅觉悖论。 当未消化的鱿鱼喙状颚片刺激抹香鲸的肠道时,它会产生一种异常芳香的物质,被称为龙涎香。这种物质能够积聚数年,直到抹香鲸将其排出体外,或是它撑破肠道,最终从鲸体中挣脱出来。这种物质逐步浮到海面上,在盐水的浸泡和阳光的映照下,它的气息会发作变更,从令人厌恶的粪臭味,到精致诱人的龙涎香香味。灰色的龙涎香可能要在海中漂流数年后才被冲山德湄,圆满地躲藏进一片石头海滩里。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龙涎香的来源是个谜。龙涎香可能是鲸鱼的食物,也有人以为它来自水下的岛屿,或是山间的泥土;它也可能是从海边岩石上掉下来的蜂窝,或者是东印度鸟类带有芳香的排泄物,人们以为这些鸟类以芬芳的水果和昆虫为食,使龙涎香粪便具有了令人高兴的气息。 威滕贝格出身的科学家尤斯图斯·菲杜斯·克洛比乌斯(Justus Fidus Klobius)偏爱鸟类来源理论,他以龙涎香为主题的书中描画了四只海鸟在昆虫的嗡嗡声中立于一片岩石上的情形。一个跪立的人正在搜集鸟粪,另一个龙涎香采集者则在海边寻觅更多的粪便。 克洛比乌斯的著作中罗列了至少十八种龙涎香的来源假说,而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假说都无法成为定论。 一只东印度鸟类的排泄物被搜集到碗里,这种鸟粪曾被以为是龙涎香。插图出自尤斯图斯·菲杜斯·克洛比乌斯的《龙涎香考》(Ambr historiam,1666)。 archive.org 发现龙涎香的人取得了庞大的财富。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一名植物学家,他在他所著的自然历史书中描画过一块大到难以想象的龙涎香。169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办公室从位于摩鹿加群岛(Moluccas)的蒂多雷(Tidore)国王手中收购了这块高近6英尺(约合1.25米)的大石块, 估得的售价为11.64万荷兰盾,约合今天的113万欧元。配图没有提及其激烈的香味,但它们明晰地描画出了龙涎香坎坷、蜿蜒、大理石纹般的名义结构。 荷兰东印度公司置办的龙涎香插图,出自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的《安汶岛奇珍列志》(D’amboinsche rariteitkamer,1705)。 wellcome collection 人们常常是出于对芬芳微风味的盼望才追求龙涎香。它不时被撒在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炒鸡蛋上,为他的早餐桌添加亮点,直到1685年国王驾崩,当时这一调味品的芬芳气息掩盖了据称致其死亡的可疑毒药(的气息)。半盎司细细磨碎的龙涎香是荷兰菜“琥珀荚”(Amber-Podding)中不可或缺的配料,它是一种充溢吃苦主义杂烩,用猪油、杏仁、糖、白面包、麝香(麝香鹿的一种芳香分泌物)和橙花水,在猪肠中配合龙涎香烹制而成。 除了为食品调味之外,这种物质还用来浸渍皮革制品,使制革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残留物的气息变温和。在萨恩雷丹姆的画中,于贝弗维克观看搁浅抹香鲸的游客们都用皮手套和毛皮手笼取暖,这些物件上很可能残留着龙涎香的气息。 游客们站在搁浅的鲸鱼前,恰是与他们正在腐朽的香水师面对面。 看客们戴着皮手套和毛皮手笼,它们通常会带有龙涎香的香味。《贝弗韦克的搁浅鲸鱼》部分,扬·萨恩雷丹姆,1602年。 rijksmuseum.nl 龙涎香的芬芳香气被以为能够抵御疾病。近早期的医学理论以为,恶臭的物质可能滋生疾病,而芳香物质则能够维护身体。龙涎香被列入熏蒸家宅的熏香配方中,还被加进甜水煎剂里,以去除体内的瘟疫。 最诱人的防疫物件之一是香盒(pomander),一种带香气的坠饰。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中的“龙涎香苹果”(pomum ambrae),由于香盒内的主要成分是抹香鲸香水。 这个奢华的银制分格香盒里有六个小盒,里面曾经贮存着不同气息的香膏。龙涎香多半会与肉桂、迷迭香、丁香和其他香料混合在一同。有些香盒配方请求运用琥珀,这是一种化石树脂,与龙涎香不同,但它的香味也被以为足以抵御疾病。 关于近代早期的人来说,龙涎香是防治瘟疫的典型香味之一。 萨恩雷丹姆画中腐朽的尸体展示了阿姆斯特丹的省事源头,而矛盾的是,就在它的肠道深处,芬芳的龙涎香藏身的中央,却有着处置问题的措施。 银制荷兰香盒,上面刻有栖息在枝叶上的鸟儿(约制于1600-25年)。一切放置香料的分格都能够翻开。 rijksmuseum.nl 涂于平面的油彩 在那条搁浅的鲸鱼预言了阿姆斯特丹命运的几十年后,这座城市的游客们来到伦勃朗的工作室观赏他的最新作品。正如伦勃朗的传记作家阿诺德·霍布拉肯(Arnold Houbraken)记叙的那样, 当游客们靠近画作时,画家会把他们拉开,说:“画作的气息会让你感到不温馨。”油画颜料是将磨成粉末的颜料与亚麻籽油混合而成的,亚麻籽油是一种气息刺鼻的粘合介质,从亚麻籽里压榨出来。二者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极端柔软、宝石普通的颜料,能够画出精密的细节和不同的质感。 在伦勃朗的自画像中,他并未俭省地运用油彩,而是真正地用油彩来雕琢画面。他涂抹肉色的颜料来作他的鼻子,为了画出他帽子上的褶皱,他刮掉了几条蓝色和黄色的油彩,显露下面的黑色背景。在画室里,亚麻籽油的气息必定具有强劲的破坏力,伦勃朗用它来压服参观者远离画作,以便从最佳角度观看油彩那粗糙的厚涂痕迹。这幅油画保存了大部分的光泽,但是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消逝了。 《自画像》(Self-Portrait),伦勃朗,1669年。 www.mauritshuis.nl 伦勃朗的帽子是用油彩厚涂画出的。《自画像》部分,伦勃朗,1669年。 www.mauritshuis.nl 为了真正打败油彩的气息,人们以为艺术家需求创作出极端吸收观众的作品,致使于画室里尖利的气息都变得难以察觉。在霍布拉肯描写伦勃朗工作室的近20年前,艺术家兼评论家罗杰·德皮勒(Roger de Piles)评论说,一件拙劣的作品“总会分发出调色盘的滋味”。 假定一件艺术作品无法彻底地激起观众的想象力,理想的气息就会悄然潜入,画作就会显显露原形:它不外是涂于平面上的油彩。但或许德皮勒的格言亦有例外。面对一幅腐朽水果的静物画时,观众的留意力或许不会被扯回画室里。 相反,经过闪烁油彩的气息,他们的想象力会被唤醒,腐朽的刺鼻气息变得真切了起来。 从画作中能够辨出丰厚的气息。艺术家们用显微镜般的精确度栩栩如生地描画出了荷兰共和国的种种景物。不论是景色画、雄伟的历史画、描画日常生活的场景画还是肖像画,都能够从中看到对气息的暗示。 它们从小堆的煤火和咕嘟冒泡的锅里飘散出来,诙谐地排出体外,也从凝滞的物质中渗出。散落在各幅作品中的是各种用于储香的随身用具:陶土烟斗、鼻烟盒、香盒、腰挂链、糖果袋、肉豆蔻磨碎器、香炉、茶壶、药罐、扇子、手套和华美的熏香装饰品。在萨恩雷丹姆的画作中,是鲸鱼散落的内脏和伯爵的手帕暗示了难闻的气息。经过在艺术作品中留下视觉记载,气息也同样被展示出来,观者的想象力由此得到了激起。 建筑物上的骨头 “观鲸之路”的终点位于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彼得·萨恩雷丹姆(Pieter Jansz. Saenredam)精确地描画出了这一场景,半个多世纪前,他的父亲扬曾在贝弗韦克目睹过一头怪物般的鲸鱼。固然市政厅已在此数年前被烧毁(伦勃朗画下了阴燃的废墟),萨恩雷丹姆还是凭记忆画出了这幕场景。他用自己早期的一些素描作品为这些粉彩结构添上了细节:丛生的杂草,岌岌可危的石雕,随风摇晃的百叶窗,还有一些小小的身影闲逛在街道上,休憩在拱廊下。 在高等法庭“四角地”(Vierschaar)的左侧拱廊上方,我们能够看到一根粗大的弓形鲸肋,被钩链捆住,悬挂在那里。这根肋骨的来源不得而知,但是当扬·萨恩雷丹姆在1601年目睹那条搁浅的抹香鲸时,这根肋骨曾经被固定在建筑正面的墙上了。早在那条鲸鱼登陆贝弗韦克之前,这些怪物就曾经在阿姆斯特丹留下了印记。 《阿姆斯特丹老市政厅》(The Old Town Hall of Amsterdam),彼得·扬斯·萨恩雷丹姆,1657年。 rijksmuseum.nl 这根鲸肋骨用锁链悬挂在高等法庭的拱廊上方。《阿姆斯特丹老市政厅》部分,彼得·扬斯·萨恩雷丹姆,1657年。 rijksmuseum.nl 鲸骨经常被置放在公共筑的显著位置。1577年,在一次抹香鲸群体搁浅后,它们的尾骨和下颚骨被悬挂在海牙荷兰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Holland in The Hague)的大厅里,作为永世留念。1596年,当商人扬·哈伊根·范林斯霍滕(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重新地岛(Nova Zembla)飞行归来时,他向哈伦(Haarlem)市政厅呈上了一块鲸的下颚骨,以展示和留念这一奇珍。 固然这些鲸在阅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之后会被剥去原本的形象,它们的身躯依旧能够借剩余的内脏气息留存。1549年,一条鲸鱼在利沃诺(Livorno)登陆,它的骨架被运到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Loggia dei Lanzi)展出。但是,没过多久,展出就被撤下了:骨头里的骨髓曾经腐朽,分发出难以忍耐的恶臭。17世纪的捕鲸人试图经过在骨头上钻孔排空体液来缓和气息,但收效甚微。 鲸肋想必是激起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细思吞噬了约拿的那头野兽,让我们惊叹于上帝造物之浩瀚,让我们想到了捕鲸者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Spitsbergen)的北部殖民地捕获的那些猛烈扑腾的生物。它也可能让人想起荷兰海岸上的搁浅故事。假如说市政厅里的鲸骨会分发出腐朽的气息——由于我们并不知晓它的来源细节——那么,观者的心灵之眼足能够让鲸鱼重获肉身,在思绪中漂流到它的本体腐朽的海滩上。 文/Lizzie Marx 译/苦山 校正/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publicdomainreview.org/essay/picturing-scent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念,一定代表利维坦立场 来源:利维坦 2021-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