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交流网 首页 品牌大全 沛纳海 查看内容

重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常考实词容易被疏忽的义项

2022-11-26 13:21|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330| 评论: 0

摘要: 1、 卑①形地势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形低劣;差。《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③动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 ...

1、


①<形>地势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形>低劣;差。《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动>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


2、用命


用:①<动>效能。《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介>由于;由于。《劝学》:“非蛇蟮之穴无可寄予者,用心躁也。”


③<介>在。《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命:听命


用命:1、效忠,听命。2、效命,苟且偷生地工作或战役。


①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胜利耶!


3、


①<动>责问;追问。《狱中杂记》:“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


②<动>清查;穷究。《察变》:“实则今兹 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


③<动>查办;处分。《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


④<动>讯问;探问。《柳毅传》:“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上?’”


4、勒


①<名>带嚼子的马笼头。《汉书?胸奴传》:“鞍勒一具,马十五匹。”


②<动> 约束。《后汉书?马援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


③<动> 强迫。《隋书?食货志》:“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居。”


④<动> 带领;带领。《信陵君窃符救赵》:“勒兵,下令军中。”


⑤<动>雕琢。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⑥<动>勾勒。《图画》:“白描,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


5、


靠近


①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


6、


①<动>收敛约束;检点。不以其节检物。释义:不拿自己的操守来约束他人。


7、


①<名>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国志·胡质传》不以其节检物。释义:不拿自己的操守来约束他人。


8、微


①<形>荫蔽;不显露;穿便装。《左忠毅公逸闻》:“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②<形>深奥; 奇妙。《屈原列传》:“其辞微,其志洁。”


③<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④<形>细微。《 庖丁解牛》:“动刀甚微。”


⑤<形>位置不高;没有名望。《 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副>偷偷地; 悄然地。《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⑦<副> 稍微;稍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⑧<副>隐约。《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⑨<副>无;没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⑩<形> 衰微;衰落。《教战守策》:“天下,而唐室固以微矣。”


8、法宫


法宫(fǎ ɡōnɡ),皇帝亲身处置政务的宫室。《汉书·鼂错传》:“臣闻五帝崇高,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


9、


郊:①<名>上古都城之外百里之内的地域称郊。《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②<名>泛指城外;野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


垌:垌,汉字,拼音dòng、tóng,释义;地步:田~


10、


①<动>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②<动>携带;拿着。《史记?李斯列传》:“阴遣谋士,赍持 金玉以游说诸侯。”


③<动>怀着;抱着。江淹《恨赋》:“赍志没地。”


11、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②<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名>座位。《 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④<动>立功;因……立功;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⑤<动>牵连治罪。《 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⑥<动> 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


⑦<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


⑧<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⑨<介>由于;由于。《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⑩<副>空; 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⑾<副>恰恰。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⑿<副>行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2、用非其人


任人不当


①内外吏职,多非其人,皆特拜不试。


13、浮食


是不事耕作而食的意义。


①浮食者众。《后汉书·杨秉传》


14、


①<动>管理。《论积贮疏》:“民缺乏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


②<动> 惩办。《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③<动>治疗。《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


⑤<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⑥<动> 锻炼。《左忠毅公逸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⑦<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 曹操。”


⑧<动>处置。《 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⑨<动>讲求; 研讨。《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⑩<名>中央政府 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⑾<形>管理得好;安定。《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5、


①<名>市场;集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


②<名>街市。《书搏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


③<名>公开处决的场所。《狱中杂记》:“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


④<动>买卖;做 买卖。《殽之战》:“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⑤<动>买;置办。《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市井】⒈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泛指店铺、市场。⒉街市;城镇。⒊城市 中流俗的人,也指人的行为鄙俗,无赖。


16、


①<动>按一定规范实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②<动> 敦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课农桑。”【引】按规则的内容和重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


③<动>按规则的数额和 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又】<名>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跟随。”


17、行部


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①《汉书·朱博传》:“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②《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五月,徐温行部至升州 ,爱其繁富。”


③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


18、


①<名>堂屋的侧边。《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②<形>正直; 方正。《屈原列传》:“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③<形> 廉洁,与“贪”相对。《论衡?天性》:“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


④<形>少。《原毁》:“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⑤<动>调查;查访; 侦查。《海瑞传》:“令巡按御史廉察之。”


⑥<形>低价;价钱低。《黄冈竹楼记》:“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廉按】查访;清查。


【廉白】廉洁 清白


19、石, 斛


①<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名>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万钱。”


20、多


①<形>数量大。《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②<副> 多多地;大量地。《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③<动> 称誉赞誉。《五蠹》:“故传天下而缺乏多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未几光。”


④<副>只;仅仅。《论语?子张》:“多见其 不知量也。”


21、


①<动>躺;躺卧。《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②<动>睡觉。《大铁椎传》:“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③<动>停息;止息。王褒《四子讲德论》:“秦人寝兵。”


④<形>(容颜) 丑陋。《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⑤通“浸”逐步。例句:莽寝盛,阴诛不服己者。


【寝兵】停息干戈。


【寝疾】卧病。


【寝迹】隐迹。言隐居。


22、殿


①<名>高大的房屋。《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


②<名>封建帝王中止统治颐指气使的中央。《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名>宗教徒供奉神佛的中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


④<名>行军的尾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人寘诸戎车之殿。”【又】<动>行军走在最后面。《李愬雪夜入蔡州》:“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


⑤<动>镇抚;镇守。《左传?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能够集事。”


【形】


最后,最下〖attherear〗


殿,后也。——《广雅》


奔而殿。——《论语·雍也》。 集解引马注:“殿在军后。前曰启,后曰殿。”


大殿。——《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注:“殿,后军也。”


又如:殿最(古 * 核政绩或军功的差等,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动】


镇抚,镇守〖guard〗


殿天子之邦。——《诗·小雅·采菽》


又如:殿邦(安邦定国)


定, 评定〖judge〗


莅之者进不能课其能,退不能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唐·白居易《江州 司马厅记》


殿后,压阵〖bringuptherear〗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论语·雍也》


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 十二年》


停,中止〖stop〗


依十二章不枉法例决五 十七下,罪经释免,须殿三年,殿期已满。——《元典章新集》


23、


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马说》:“执策而临之。”


②<动>鞭打; 鞭笞。《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 夸父逐日》:“夸父弃其策。”


④<动>拄着(拐杖)。《 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


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 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⑥<动>记载;注销。《 木兰诗》:“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


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 丞相。”


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策》。《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策》。”


⑨<名> 计策;计策。《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 名字,以表明隶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策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 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策,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 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


24、


①<动>遇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②<动>会面;会晤。《大铁椎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 将军家。”


③<动>接触; 感触。《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④<动> 看到。《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


⑤<动>遇合;迎合。指相遇而 遭到赏识。《战国策?秦策》:“王何不与寡人遇。”


⑥<动>看待;款待。《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⑦<名> 际遇机遇。《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


⑧<动>嫁。《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⑨<名>待遇。《 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遇合】得到君主的赏识。


【遇事生风】托故生事。


25、


①<动>坐。《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②<动>位居;位于;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 之上。”


③<动>寓居。《 愚公移山》:“面山而居。”【又】<动使动>使……寓居。《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缺乏,何况供百乎?”


⑤<动>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


⑥<动>占领;据有。《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⑦<动>充任;担任。《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


⑧<动>中止;停留。《柳毅传》:“客当居此以伺焉。”【又】<形>中止不动的;停滞的。《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⑨<动> 积存;贮存。《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⑩<动>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摄】暂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读书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26、间


jiān


①<名>中间;当中。指处于 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名>期间;年间。指时间。《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③<副>近来,不 久之前。《左传?成公十六年》:“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


④<量>, 用于房屋。《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jiàn


①<名> 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②<名>嫌隙;隔阂。《左传?昭公十三年》:“ 诸侯有间矣。”


③<名> 机遇;空子。《<指南录>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例:会至德令陈蟠叟奏书愿请间言财利,帝召见。(单独召见)


④<名>距离;差别。《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间矣。”


⑤<动> 距离;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距离。”


⑥<动> 阅历;持续。《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


⑦<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世之,可谓穷矣。”


⑧<动> 服侍侦查。《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⑨<名>特务。《史记?河渠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⑩<动> 参与;介入。《曹刿论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⑾<动>交杂;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⑿<名> 一会儿片刻。《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27、治


①<动>管理。《论积贮疏》:“民缺乏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


②<动> 惩办。《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


③<动>治疗。《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


⑤<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⑥<动> 锻炼。《左忠毅公逸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


⑦<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 曹操。”


⑧<动>处置。《 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⑨<动>讲求; 研讨。《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⑩<名>中央政府 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⑾<形>管理得好;安定。《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治具】⒈置办酒食。⒉治国 措施


【治剧】处置难办的事情。


【乱世】管理得好的时期,安定盛世。


【治严】【治装】均为整理行装。


28、


①<名>名籍。写有朝臣姓名、年龄、身份、状貌特征,长二尺,挂在宫门上以备官员出入时查对的竹片。《黄生借书说》:“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②<名>名册;注销簿。《复庵记》:“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③<动>注销入册。《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


④<名>书籍;书册。《活板》:“板印书籍,唐人 尚未盛为之。”


⑤<名>籍贯。韩愈《寄崔立之》:“旧籍在东都。”


⑥<名>籍田。 君王在京城左近占有的地步。《国语?周语》:“王治农于籍。”


⑦<动>通“藉”,蹂躏。《汉书?天文志》:“兵相跆籍。”


jiè


①<动>通“藉”, 仰仗。《韩非子?五蠹》:“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


②<动意动>通“藉”,以……为垫。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籍书,纡体衡门。”【辨】籍,藉。见“藉”字。


【籍田】⒈帝王在京城左近占有的地步。⒉帝王在春耕前到在京城左近所占的田中 意味性耕作地步,以奉祀宗庙、鼓舞农耕。


【籍在】顾赖; 慰藉


29、


①<名>外形;……的样子。《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②<名>情形。《信陵君窃符救赵》:“具告以欲死秦军状。”


③<名>现象。《 岳阳楼记》:“予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④<动>陈说。《中山狼传》:“ 先生不服,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


⑤<动>描写。《黄冈竹楼记》:“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⑥<名>文体的一种,普通 用于下对上叙说事情诉讼。《狱中杂记》:“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⑦<副>大约。《西门豹治邺》:“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30、


①<动>把箭射进来;发射。《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


②<动>动身。《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③<动> 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④<动>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 十二渠。”


⑤<动> 兴起;发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动>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


⑦<动>发布;发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⑧<动>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


⑨<动>发作;表白。《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⑩<动>拨动;发起;起事。《张衡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⑾<动>开启; 翻开。《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⑿<动>启示;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⒀<动>表示;显露;泄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


⒁<动>开发;挖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


⒂ <动>分发。《严监生和严贡生》:“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


⒃<动> 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31、


①<动>请求;责成。《汉书?京房传》:“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能,恐未效而死。”


②<形>狡诈;狡诈。《屈原列传》:“而设狡赖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形>奇特; 异常。《新唐书?吐蕃传》:“上宝器数百具,制治诡殊。”


④<动>违犯;不符。《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 莫大焉。”


⑤<动> 荫蔽。《<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


32、



①<副> 难道;哪里。表示反问。《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②<副>大约;或许。《荆轲刺秦王》:“将军岂有意乎?”


【岂但】哪里只是;何止。


33、



①<名>草木丛生的中央。《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②<形>(今读báo)厚度小,与“厚” 相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形>微少;微薄; 肤浅。《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④<动>减轻。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


⑤<形>(今读báo) 瘠薄。白居易《杜陵叟》:“岁种薄田一顷余。”


⑥<动> 鄙薄;轻视。《出师表》:“不宜妄自绵薄,引喻失义。”


⑦<动>通“迫”,迫近, 靠近。《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⑧<动>通“迫”,附着,混杂。《狱中杂记》:“与饮食之所相薄。”


34、


diǎn


①<名> 重要的书籍、文献。《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名>规律; 制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③<名>从前的文物、制度。故事。《 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④<动>掌管;主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


⑤<动>抵押。杜甫《曲江》:“朝回 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下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三千贯。”


⑥<形>文雅;不粗鄙。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典文艳。”


⑦<名>仪式。《宋书?蔡廓传》:“朝廷仪典,皆取 定于亮。”


35、



①<动>起立;站起。《 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②<动>起身;起床。《报刘一丈书》:“闻 鸡鸣,则起盥栉。”


③<动>徒起; 隆起。《促织》:“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④<动>起事;发起。《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动>发作; 兴起。《谭嗣同》:“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探彼二军。”


⑥<动>动身;动身。《公输》:“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⑦<动> 开端;起头。《祭妹文》:“不记语从何起。”


⑧<动>起用;任用。《 过零丁洋》:“辛劳遭遇起一经。”


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起刀笔吏。”


【起复】起用革职或 因故离职的官吏


36、


①<名>边疆,边疆。又写作“陲”。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②<动>垂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③<动>垂落,落下。《荆轲刺秦王》:“士皆垂泪涕泣。”《行路难》:“闲来垂犯钓碧溪上。”


④<动>传播。《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成语有“永垂 不朽。”


⑤<动>临近。柳宗元《段太尉逸闻状》:“以大杖击二十,垂死。”


⑥<副>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白居易《答崔侍郎书》:“垂问以鄙况。”《中山狼传》:“请诉之,愿 丈人垂听。”


【垂成】1.接近完成。陈寿《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实欲使卒垂之功,编于前史之末。”2.指庄稼将近 成熟。苏轼《祈睛吴山祝文》:“岁既大熟,惟神之赐;害于垂,匪神之意。”


【垂垂】1. 慢慢。2.表下落。3.低垂。4.延伸。


【垂拱】1.垂衣 拱手,言不亲理事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而治。”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鸣琴垂,不言而化。”2.犹“袖手”。形容置身事外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而观其孰胜。”3.两手重合而下垂,表恭敬。《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视下而听上。”


【垂暮】 傍晚比方暮年。


【垂荣】焕发光彩。


【垂世】留传后世。


【垂示】1.留给后人示范。 范晔《后汉书?顺烈梁皇后纪》:“无以述遵先世,垂后世也。”2.谦词。表示对方居高以示下。骆宾王《和<闺情诗>启》:“学士袁庆隆奉宣教旨,垂《闺情诗》并序。”


【垂髫】古时分儿童头发下垂,故用以代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37、低价


一、谓推敲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置。


示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低价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释义:依据实践需求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二、指低价行事之权。


示例:《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低价,不拘律令。”


释义:特别允许低价行事之权,不要拘谨于律令条文。


三、指有利国度,契合时宜之事。


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晁错受书,还上低价。”


释义:晁错上书,陈说有利于国度契合事宜的事情。


37、



①<动>能;能够。《谏太宗十思疏》:“凡昔 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②<动>完成; 胜利。《中山狼传》:“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③<动>攻克;打败。《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④<动> 抑止约束。《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当心,克己营私。”


38、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


39、



①<动>迁移。《琵琶行》:“今漂沦 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②<动>调动官职。《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③<动>变更; 改动。《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 【辨】徙,迁。都指调动官职。“迁”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坦率说法。“徙”则表示普通的调职。


④、 贬谪


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汶山。——《三国演义


⑤、 又如:徙放(流放);徙逐(流放);徙废贬谪废弃);徙锢(贬谪禁锢);徙边(将犯人流放边疆服劳役)


免责声明


我们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引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缘由,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络处置,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念,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