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8日10:00,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讨所于北大中文系B124会议室举行了2022级师生见面会。北大比较所的张辉教员、张沛教员、秦立彦教员、蒋洪生教员、高冀教员列席,在校的2022级全体重生及比较所在读学生线下参与。部分由于疫情未能到校的同窗也经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参与。现场氛围十分生动,重生们向教员们引见自己,展示了自我的风采,教员们也为同窗们送上意义深长的寄语,表白了对同窗们殷切的期盼。经过本次师生见面会,重生们更好地融入了北大比较所这个大家庭,彰显了北大比较所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厚重与温情。 教员们与线上、线下参与的同窗们。 今年,四位硕士重生(楼雨欣、刘辉辉、闫淑一、唐思越)与两位博士重生(卢丹、赵凯)参与了北大比较所这个大家庭。他们依次中止了自我引见,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喜好与学术兴味,惹起了热烈的反响,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之后,比较所在读的学生们依次做了自我引见,与重生相互认识。最后,线上参会的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比较所2014级博士边明江教员以学长的身份,回想了在比较所渡过的七年时光,叮嘱同窗们珍惜在比较所求学的日子,体谅教员们的辛劳,相互容纳、相互交流、相互鼓舞,争取长足的进步。 之后,各位教员依次发言,为同窗们送上寄语,表白了对同窗们的殷切期盼。 师生见面会上的同窗们。 高冀教员向同窗们诚恳地指出,学生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学生时期能够中止各种不同的学问积聚、扩展自己的学问面,与各位同窗相互交流,在学习与生活上相互促进,以至能收获未来陪伴终身的友谊。北大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会议、讲座,同窗们应该应用好这些资源,普遍涉猎,翻开学术视野。此外,高冀教员以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对立性比较强的时期,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坚持国际视野与国际联络,不能闭门造车。细致来说,就是要关注国际上的一些期刊与学术活动,抓住出国交流的机遇,了解欧美、日本等地域的学术研讨状况,培育自己的国际关怀。 张沛教员首先表白了对前段时间逝世的严绍璗教员的吊唁,对在疫情之下比较所仍能相聚一堂、爝火不息感到欣喜。张沛教员以百丈怀海禅师“不昧因果”的典故作为引子,通知同窗们,我们生活在细致的历史情境之中,似乎被抛入一个被决议了的生命境遇中,我们在很大水平上是被编程的,因而是不自由的。我们应当招认这一点,但是即便如此,生活中究竟还有自由,也应当还有自由。文学,人文之学,特别是比较文学,是能发挥很大的功用的。我们应在兼察古今中外的比较文学学科之中,在于比较所求学的三年五载之中,不时向上,见证自我,完成自由。 蒋洪生教员援用毛主席于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探望中国留苏学生时的发言中的“青年人既要英勇,又要谦逊”,就着“英勇”与“谦逊”两个关键词作了发言。蒋教员以为,就“英勇”而言,我们正处于一个“内卷”的社会,我们要选择自由、对等、民主,都需求英勇的肉体。这一方面要修炼自己的“内功”,另一方面要广交朋友,多与人交往,树立一个能够互帮互助的圈子,避免堕入孤独状态。就“谦逊”而言,在求学上,唯有坚持虚心,才干普遍学习、海纳万物;在为人处世上,也需求坚持谦谨的姿势,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然后,蒋教员借毛主席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把“身体好”放在“学习好”之前,希望同窗们坚持身心健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更多地在线下与他人面对面地交朋友,以维持更长的学术生活、享用更好的生活。最后,蒋教员以兼攻日本中国学、文献学、比较文学与文化史学等多个范畴的严绍璗先生为例子,劝诫同窗们开阔视野,接触各方面的学问,成为在不同的范畴都能发光发热的通识人才。 秦立彦教员以“突破孤绝”为主题发言。秦教员指出,研讨文学的学者在一定水平上都是孤独的,必须求享用和忍耐孤独,但在当代社会,很容易从“孤独”走向“孤绝”。我们应当有认识地突破孤绝,为自己寻觅出路。要做到这点,应该与自己身外的世界树立联络,一方面,要与自然世界树立联络,去发现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美,大自然不会背离爱它的心灵。另一方面,要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树立联络。“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我们应到经典的文学资源中寻求肉膂力气的滋养,例如陶渊明、杜甫、苏轼等古代文人的作品,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抑止生命中的困境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要与身边活生生的人树立联络,成为密切的朋友。切不可沉溺于孤绝的境地,自以为具有宽广的肉体世界;外部的世界自有美好之处,并非完整是自己的敌人。 张辉教员首先指出,举行师生见面会并不只仅是每年一次的仪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同窗们认识到北大比较所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肉体共同体,树立起北大比较所人的身份认同。张教员通知同窗们,能够经过选拔进入北大比较所学习,曾经证明同窗们有着过人的智识,但智识上拔尖的人常常或会有这样一个问题:疑大于信。而在我们这个时期,我们最短少的,就是深信,自信心和信心。由于正如熊十力先生所说,疑不是目的,而且疑也必须有信作为根基才好。古人云:“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那些看似形而上的、无用的东西,却正是我们需求深信的。王国维也说过,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在于追求谬误。这不是学究气、官样文章的说法,而是在通知我们:有的东西是超越一时、一世、一国的,与现世的利益不兼容的。学习人文之学,就应当对恒久的东西有所确信,这才是学问的终极目的。 至此,各位教员发言终了。教员们的发言或引经据典,彰显学者风度,或苦口婆心,展示师长关怀,惹起了同窗们的阵阵掌声。 之后,教员与同窗们移步至北大中文系系楼门前合影留念,本次师生见面会圆满终了。 2022级北大比较所师生见面会合影 编辑 :吴辰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