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一座因文房四宝而出名的城市,被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佳誉。 她的千年文化被笔墨纸砚厚载于文,她的儒雅之风被文人墨客吟唱成诗。她从徽风古韵中走来,从青山绿水间走来。从历史上的“上江人文之盛首”到今天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历经千载风华,写就人文传奇。 挥毫兴颂 梦笔生花 制造工序——修笔 宣笔居文房四宝之首,其制造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原产地为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以选毫精良、制造精密而著称,具有装模俗气、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四德之美的共同作风。自唐、宋以来,宣笔以其厚重的底蕴和独有的魅力,不时备受历代著名书画巨匠和文人墨客的赞誉。 宣笔废品 听说中国古代最早、最好的毛笔,也降生在宣城。据《史记》载,秦代名将蒙恬南下伐楚,路过宣城,发现此地兔肥毫长,便以青竹为管,兔毛为毫,制造出毛笔。宣笔盛行于唐、宋,始为贡笔,更有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一代制笔巨匠名闻天下。 千锤百炼 画墨飘香 墨分五色,即一笔落纸,焦、浓、淡、枯、湿跃但是显,可似天上淡云,也可浓烈如野马。“好多写字画画多少年的人,也只用墨汁,历来不懂墨的益处”。用墨汁,极易褪色且五色不全。而用各种自然资料制成的徽墨写字作画,百年之后,墨迹依旧光泽如新。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有一段佳话。南唐时期,河北易水制墨世家奚氏,在皖南展开了奚氏墨品,得到了精于书画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厚爱,并以国姓李赐之。从此,中国的制墨中心就从易水迁到古徽州,并从歙县扩展到婺源、黟县、宣州等地,古徽州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墨业之都”。清代时,徽墨四大家宣城占领其二。 匠心小巧 纸寿千年 薄薄一张宣纸,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蛀。一纸短命千年,文书典籍、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留存。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要原料的宣纸,配以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蒸煮、打浆、水捞、贴烘等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环节精制而成。历一年之久,集“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成就“一纸传奇”,并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传说制纸神师蔡伦身后,他的弟子孔丹一心想造出一种绵亘千年的纸张,能永世记住教员的风貌神韵。一日,他在皖南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流水经年冲刷,显露纤长而洁白的树干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从此,“轻似蝉冀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千年寿纸”降生于安徽宣城泾县,名为“宣纸”。 千雕万琢 一方宣砚 砚与文字同兴。宣城的“宣石砚”在汉代就有所记载,其中尤以墨玉为贵,在当代已盛行全国,为当时名砚之一。 宣石 宣砚选用的是可与婺源的龙尾石相媲美的宣石,其特性是黑亮如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外形大致可分几何形、仿物形、随形和自然形。宣砚出名遐迩的突出特性集中表往常它温润如玉、涩不留笔、发墨光润。古代宣砚的消费地点在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今天当地仍可看到古老的采石坑遗址。 李白七次到宣城,对“宣石砚”赞不绝口,并写下了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的佳句。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赫赫有名的“宣石砚”却偃旗息鼓了数百年。但即便在歙砚与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各领风骚的唐宋时期,宣城也不时是歙砚的重要原资料消费地。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千年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 李白、韩愈、白居易等相继来此寓居,留下众多的人文遗址和大量的歌咏诗赋; 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皆生于此。 宣城与文人的缘分,在风流辈出的历史长河里,在情形俱佳的诗词歌赋里,还在这传承千年的笔墨纸砚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