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网军事出品】2015年11月,中国与俄罗斯经过数年漫长的谈判,签订协议采购价值20亿美元的24架苏-35战机,有人宣称这次采购能够填补中国第5代战斗机服役前的空白,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苏-35毕竟只是俄罗斯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许多分系统的性能还差强人意,中国引进之后必然进行适用性改装,使其更好担负起过渡机型的重任。 大话改装之前,先来说说中国引进苏-35的用意。众所周知,苏-35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单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在战斗机划代上属于第4代半战斗机,在机体结构、外型、引擎等飞行性能方面全面赶上甚至超越欧美,18000米的实用升限、1.8马赫的超巡速度都足以吸引中国空军。虽然在航电方面存在瑕疵,但是总体性能大幅超越了中国现役的歼-11B和歼-10,引进后必然提升中国空军的整体实力。因此,中国引进苏-35一定不是为了纪念郝鲁晓夫同志诞辰120周年,也不是缓解俄普面临的经济压力,而是为了将4代半战斗机尽快投入作战运用。 俄罗斯苏-35战斗机 既然引进之后要进行作战运用,那么苏-35的性能就不能完全令中国空军满意,比如其航空电子系统,探测距离、拦截距离、抗干扰等方面对抗敌强无任何优势,而且可靠性低、维修保养复杂。苏-35的S-108通信综合系统信息传输时间短、接收数据可靠,能够进行电子对抗。NKVD-27地面综合通信系统可以自动传达命令,指挥飞机执行任务,机场支援功能也还具备,可以在1500公里距离上为飞机提供多通道语音和作战数据通信。但是这些性能与F-15E这些美军现役第4代战斗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中国可能会在苏-35上加装一些中国本土的航电系统,比如智能信息处理系统、抗干扰收发机、飞行控制系统,提高无线电侦察和电子对抗能力。 苏-35战斗机目前装备的是“AL-117S”可变矢量推力双涵道涡轮风扇喷气航空发动机,该引擎由乌法发动机生产联合体与土星科学生产联合体为苏霍伊研制,加力推力在14吨左右,推比高达7个半,堪比美军的普-惠F119-PW-100,性能非常吸引中国空军,但是这种4代半发动机的仿制强度极大,维修保障也颇具技术含量,中国军工企业也需要借鉴其中的先进技术,升级中国本土的发动机,未来某个时机换装本土发动机(比如AL-117S的一个寿命周期之后),提升空军装备自主化水平。这方面有苏-27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研制升级之路自不必担心。 网友PS绘制中国风格涂装的苏-35战机 以苏-35的高性能飞行平台,加装中国本土航电相关系统,可以说是苏-35过境中国的一大优势,对于中国研发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测试第5代隐形战斗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国沈成哈等等一系列军工企业未来可能会接受另一项任务:改装新接收的俄罗斯35。(之间网/沉岩) 声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转载本文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之间网军事,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我们的追责。更多完整军事观点请关注之间网军事频道 推荐关注 zhugexiaoche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irenjunshi 支持军事原创,您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