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称帝,树立了历史上的宋朝。 接着,赵匡胤便开端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相继消亡后,大宋王朝就竭尽全力地对付李煜(字重光)的南唐了。 一、大军压境,受命危难。 面对强敌,南唐后主李重光采取的是冤枉求全、得过且过的应对战略。 宋王朝树立后,李重光就不时向大宋进贡财物。招致南唐国库越来越空虚,老庶民越来越困苦。 而且,李重光为了讨好宋朝,求得一时偷安,曾上书赵匡胤,去掉国号“唐”,对他直呼其名即可。 但是,无论怎样退让,如何忍让,李重光都无法缓解宋王朝对南唐的压力,无法改动赵匡胤既定的消灭南唐的国策。 无法之下,李重光决议让大臣徐铉到大宋去沟通、解释,以至是哀求,让他偏居一隅,苟且偷生。 二、性情名士,舌战太祖。 徐铉,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李重光的宠臣,颇有才学,素常以名臣自居。李煜下了诏令后,徐铉就动身前往开封。 徐鼎臣明知,开封之行可能不会有什么结果,但不能不去。其缘由在于:一则报李重光之恩遇;二则向大宋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三则实天文解一下大宋的状况,也好让李重光做好相应准备。总之,尽力施为吧。 见到了宋太祖后,徐鼎臣就怂恿三尺不烂之舌,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地诉说李重光委曲求全的愿望,以及大宋没必要消亡南唐的理由。 他直言宋太祖:“李重光无罪,陛下师出无名。”而且说:“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差错,奈何见伐?” 宋太祖静听了徐鼎臣的长篇弘论后,异常平淡地问了徐鼎臣一句:既然比方父子,难道父子能够是两家人吗? 正自傲于自己的才情的徐铉,猛然间听此一问,瞬间无言以对。随即,徐鼎臣激烈地认识到,宋太祖消灭南唐的决计是异常坚决的,不容任何人忽悠、动摇。 顿时,他内心深处升起莫名的悲痛。但还得想方设法地游说大宋皇上,以尽人臣之责。 于是,徐鼎臣整理了一下思绪,对宋太祖凄婉地说,除武力征讨外,其它方式我们都能够思索接受。 这时,宋太祖虎目圆睁,不再假以辞色,当即拒绝道:徐先生不用多说了,江南没有什么罪恶!但是,江山一统,天下一家,是大势所趋。届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熟睡耶!” 宋太祖底气十足,直爽得很,说出的是深化浅出、无可置疑的道理——即便南唐没什么过错,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需卧榻之侧洁净明亮了,我才干睡得温馨、平稳。 接着,宋太祖毅然毅然地对徐鼎臣说,这个话题就过去了,我们聊点别的吧。徐鼎臣听了,无法地叹了口吻,答道,谨遵圣谕。 于是,宋太祖就问徐鼎臣,世人多有称誉李重光的,那么请先生说说李重光究竟有何才干。徐鼎臣自豪地答道:“秋水之篇,天下传颂。” 宋太祖听了淡淡一笑,说:那只不外是落魄文人的惨淡文辞而已,不值一提! 徐鼎臣见宋太祖如此自傲,文人的孤傲劲头就上来了,应声反问宋太祖:那么,您有什么名篇佳句可供观赏的吗? 宋太祖哈哈一笑,朗声说道,想当年,我还处在逆境之时,从秦川回来,路过华山,因酒醉睡卧在道旁。 当我醒来时,月亮正好东升,就应景作了一首咏月的诗,记得其中的两句是: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先生,你觉得这两句诗如何? 自诩为一代名士、名臣的徐鼎臣听闻,暗自羞愧,大为叹服:宋太祖的魄力胸怀、胆识豪气,李重光的确难以企及;李重光也的确不能与宋太祖同日而语。 李重光遇上这样的霸主就自认倒运吧…… 三、南塘覆亡,归命大宋。 后来,南唐消亡了,徐鼎臣和李重光一同被俘虏到了开封。宋太祖与徐鼎臣又有了一次对话。 宋太祖责问徐鼎臣:徐先生为什么要死心塌地的为李煜效劳,对立大宋? 作为阶下囚的徐鼎臣冷静答道:“犬吠非其主。……”又说:“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 徐鼎臣的话语中没有任何惧怕、虚伪的成分,透着的是真诚,昭示出的是骨气。为此感动了宋太祖。 于是,宋太祖叹息道:“功臣也,事我当如李氏。”随之,宋太祖诏封徐鼎臣为太子率更令,后徐铉累官至左散骑常侍。 ■几句题外话。 宋代开国后,宋太祖即厚待文人学士。整个宋代(包含南宋),寿终正寝的文人,相较其它朝代,是少之又少的。这也是宋代经济、文化繁荣的一大要素。同时,重文轻武,也是大宋消亡的重要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