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拉卡·拉赫曼(A.R.Rahman)不仅是当今印度最负盛名的作曲家,而且堪称电影配乐界的超级大腕。《时代》周刊称他为世界上最杰出、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家。有作者甚至认为,拉赫曼重新定义了当代印度电影音乐。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多样化的风格元素,尤其擅长将印度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世界音乐、西方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以及传统管弦乐编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印度,人们将他与传奇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相提并论,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电影配乐家的范畴。 ![]() A.R.拉赫曼 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进入电影配乐行业,但他已经为100多部电影创作过音乐,全球范围内的专辑销量超过两亿张,并成为了全球25位最畅销唱片艺术家中唯一的亚洲人,同时也目前电影行业收入最高的作曲家之一。 2008年,他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获得奥斯卡最佳最佳歌曲奖和最佳原创配乐奖,由此成为了第三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印度人。这部作品也让拉赫曼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巨星。2009年,《时代》周刊将他列入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并称他为“马德拉斯的莫扎特”。 ![]()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剧照 马德拉斯是拉赫曼的家乡印度钦奈的旧称。他出生在一个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族家庭,父亲是马拉雅拉姆语电影配乐家、编曲和指挥,并且拥有印度国内第一批电子合成器。马拉雅拉姆语电影是在印度喀拉拉邦制作的电影,通常比宝莱坞电影更加严肃、更具有现实色彩。 拉赫曼从五岁开始学习音乐。在他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决定让他子承父业,成为一名音乐家。儿时的拉赫曼不仅听印度电影作曲家和泰米尔作曲家的音乐,同时也接触了大量西方音乐。 在音乐方面,拉赫曼从小就显示出超出常人的天赋。11岁那年,他就成为了一名专业钢琴师,几年后又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后来,他在伦敦三一音乐学院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大学毕业后回到印度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 ![]() 23岁那年,拉赫曼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把自己的名字从迪利普·库玛改成了现在的阿拉·拉卡·拉赫曼(Allah Rakha Rahman)。 最初,他的主要工作是创作广告歌曲。1991年,宝莱坞导演曼尼·拉特南邀请他为泰米尔语影片《罗娅》(Roja)配乐,该片大获成功,拉赫曼的原声音乐也为他赢得了印度国家音乐大奖。多年以后,《时代》周刊甚至将这部作品评为了有史以来世界十大电影原声音乐之一。 到了2001年,音乐剧之王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邀请拉赫曼为他的音乐剧《孟买之梦》作曲,这也是韦伯第一次邀请其他音乐家来为自己制作的音乐剧作曲。《孟买之梦》当年在伦敦西区首演时爆满,并史无前例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两年。后来,拉赫曼又为舞台剧《指环王》创作了音乐,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舞台剧作品之一。 ![]()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韦伯曾经对拉赫曼说过:“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作曲家是很幸福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印度无疑是另一种重要的文化。作为电影生产大国,印度历史上曾诞生过许多电影音乐巨匠。但与那些早期的印度配乐名家相比,拉赫曼的创作生涯和音乐风格显得更为国际化,他也是第一个征服西方世界观众的印度配乐家,或者说,他是第一个使印度风格的电影音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作曲家。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印度电影音乐便对整个东南亚、希腊、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产生了明显影响。然而,在西方国家观众看来,印度电影里泛滥的歌舞音乐却通常显得十分劣质。而拉赫曼创造的新风格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电影音乐在西方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 歌舞片无疑是印度电影最重要的类型 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拉赫曼曾这样解释印度与西方电影音乐的审美差异:“在印度,我们喜欢场景的背后充满优美的旋律,但在西方,人们觉得音乐不应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所以他们更喜欢环境音效和简单的和弦。” 在拉赫曼看来,一名国际作曲家不可能写纯粹的民族音乐,创作出既能够被全球观众接受、又保留印度特色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 《印度往事》剧照 在一篇文章中,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民族音乐学高级讲师安娜·默卡对拉赫曼的音乐风格做了如下分析:
![]() 由于作者提到的这些原因,拉赫曼的音乐比过去的印度电影音乐更吸引西方人的耳朵,同时也更吸引印度中产阶级社会的听众。 除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罗娅》以外,拉赫曼的重要配乐作品至少还包括:《孟买之恋》(Bombay),《真心实意》(FDIL SE),《印度往事》(LAGAAN),《阿克巴大帝》(Jodhaa Akbar),《我的德里情人》(DELHI 6)、《127小时》(127 Hours)、《我是你的罗密欧》(Raanjhanaa)、《在路上》(Highway)(2014)、《云端之上》(Beyond the Clouds)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