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劳力士为赛车手推出新一代的计时腕表—宇宙计型腕表。这个由劳力士所新的款式,迅即脱颖而出。计时盘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彩设计,在表面上份外瞩目:浅色表面配黑色设计,或是黑色表面配浅色设计。测速计(使用计时秒针测量物体在特定距离内平均速度的刻度)由表面移至外圈周边,为表面提供更多空间,更显简约。劳力士以实用为出发点的设计考量,使得计时功能更容易辨读,在当年,这可算是一项挑战。 1965年,宇宙计型腕表进一步演变,以旋入式计时按钮取代原有的泵压按钮。旋入式按钮为蚝式表壳概念画龙点睛,可让按钮免受意外按压。为彰显加强了的防水性能,因此在表面的“Cosmograph”(宇宙计型)字样之前更镌刻上“Oyster”(蚝式腕表)。测速计外圈覆有黑色Plexiglas树脂玻璃涂层,而白色刻度则令读时更清晰,成为腕表的另一新特色。 石英机芯于1960至1970年代问世后,劳力士依然对机械机芯与宇宙计型迪通拿腕表深感兴趣,并着手准备进一步改良腕表。1988年,品牌选择Zenith的ElPrimero自动上链计时机芯,并大幅修改以符合劳力士的要求:将一半以上的零件更换为专为劳力士迪通拿机芯而设计的零件。4030型机芯由此诞生,除了其他功能外,它更配备劳力士的“心脏”—具有变量惯性平衡摆轮、微调螺丝及宝玑式游丝的平衡摆轮,以及具备品牌于1931年发明的恒动摆陀的自动上链组件。 劳力士于2000年推出重新演绎的宇宙计型迪通拿腕表,搭载品牌自产4130导柱轮机芯,采用更优秀的垂直离合装置,弃用了原来Valjoux机芯和Zenith的水平离合装置,这个崭新方式按此运作原理进行,将两个相互层迭的圆盘直接摩擦接触,从而带来显着的优势 ─ 运转完美顺畅的计时秒针可在按钮按下时极为精准地开始或停止运转;同时,计时功能即使长时间运作,依然不会对腕表的精准度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除了变革最明显的垂直离合装置外,在4130型机芯上,劳力士工程师还进行了其他的改变:
前面讲的一堆都是老掉牙的内容 今天要讲的劳力士偷偷给迪通拿升级了,却没有告诉任何人。连劳力士的官网都没有发布! 上图乃劳力士迪通拿4130机芯的结构图,当计时功能启动时,图中的垂直离合器便会瞬间带动计时秒轮齿轮,进而带动计时分针齿轮和计时小时齿轮。 整个计时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齿轮的传动而完成的。 两个齿轮啮合传动时,它们的齿尖理论理论上应该无侧隙,但实际上为了补偿由于加工、安装误差及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尺寸变化,以防止被卡死,在轮齿的非工作面必须留有一定的齿侧间隙,齿轮传动机构都有侧隙存在,侧隙用来防止由于误差和热变形而使轮齿卡住,并且给齿面间的润滑油膜留有空间。 但是,齿轮间的侧隙的存在会带来不少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劳力士的工程师于200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研发.生产了这种特殊齿轮。 这种特殊的齿轮简单一点形容就是将每一个齿都演变为三个弹簧铁片,利用其弹性可以让这个齿轮更好地与其他齿轮相互耦合,进而减少齿轮间隙。 下图为老版本的4130机芯,图中红圈处采用传统的铜齿轮: 下图为新版的4130机芯,图中红圈为银色的新齿轮: 两代齿轮对比: 虽然这种全新的齿轮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加工工艺要求水平高。大家可以想象,在宽度不足0.5毫米的齿尖上分出三个规整的薄片是何等的困难! 在这里,劳力士使用了LIGA工艺,LIGA工艺是一种基于X射线光刻技术的MEMS加工技术,主要包括X光深度同步辐射光刻,电铸制模和注模复制三个工艺步骤。 由于X射线有非常高的平行度、极强的辐射强度、连续的光谱,使LIGA技术能够制造出高宽比达到500、厚度大于1500 μm、结构侧壁光滑且平行度偏差在亚微米范围内的三维立体结构。 LIGA工艺目前劳力士.精工.法兰穆勒都在使用,只是劳力士不仅将这项技术用于擒纵系统的处理,而是还用在了难度更大的齿轮轮系。 经过这样的革新,迪通拿腕表齿轮间的传动更加平稳,计时准确度提高。秒针归零时,更能对准刻度。另外,整个机芯的耐用程度提高,达到劳力士只需5年一保养的水准。 劳力士这种技术狂人就是默默地革新,把最好的技术和材料用于实现精准计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