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辆车,你或许会从百公里加速开始。买一台手机,你会得到预计电池寿命和内存的信息。而买一块表,你很难把握它到底应该有多精准。 当然,你可以把你的表拿给一个表匠去测试你的评级结果或者用你自己购买的设备来检测,那么为什么多数的腕表品牌并不引以为傲地宣扬他们的表有多精准呢? 真力时在机芯上的过人之处实属有目共睹,劳力士迪通拿都曾用过真力时的机芯作为承载。但针对更多的其他品牌而言,真的有在精准上盖以宣传口号吗? 准确的说,一块机芯无论如何复杂,打磨程度到了哪般境界,最终还是会要回到“耐用”的。但是,在这个产业,宣传资料一直在“记时法和等时性”(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这些内容上做文章,制表商不应该更负责一点并告诉我们他们挂在嘴边的看起来很酷的这些术语和技术创新在现实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逛某些瑞士品牌且喜欢生产昂贵陀飞轮时计的公司通常喜欢“提醒”客户,陀飞轮是亚伯拉罕-路易宝玑早在18世纪发明的,用来抵消摆轮来自重力的负面影响,因而理论上来讲可以提高时计的精准度——别忘了,那时的时计通常是一面钟。 你花几十万新买的陀飞轮机械表会比仅仅几万没有搭载陀飞轮的表更准吗? 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陀飞轮的表外观一定看起来更高大上,但是为什么难以拥有常规机芯的准确性? 实际上,陀飞轮确实可以起到提高性能的作用,但局限在包括(一般是静止)摆轮垂直排列在内的这种情况下。在腕表上,陀飞轮很难实现,因为佩戴者一直在以各种方式移动其手腕。 所以奢侈表行业喜欢分享陀飞轮设计之初的传奇历史而省略了在大多数现代腕表上最好的陀飞轮通常勉强跟普通时计一样准这个事实——尽管运转看起来更“酷”。 为了拥有这种“酷”...我本身也有多块陀飞轮腕表。 不过,这也不是普遍的现象,我也没有打算暗示制表商从不宣传精度的承诺。精密时计机芯天文台认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天文台认证标准,机芯认证测试必须控制在-4/+6秒一天。 理性地看,天文台认证说他们每年认证的机芯为1600万枚(要补充的是天文台认证也认证石英机芯,这部分的数量每年只有几十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根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的信息,瑞士在2014年共出口了约8100万枚机械腕表。 意味着19.75%或1/5的瑞士造机械表都通过了天文台认证。加上其他机构的认证,瑞士产腕表的大概22-23%都通过了某种精密时计认证。 上述各种因素也是腕表行业不想公开承诺精度的很好理由:因为即便是高精度的表如果在错误的环境下也可能测出的结果很差。可能负面影响机械机芯精度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这是大多数品牌不想宣传其腕表精度方面的承诺的一个主要原因——评测结果太容易变化了。 把这个概念往更大的商业环境来考虑并保障和服务这些因素。一旦一个腕表品牌对精度作出承诺,而他们家的表没达到承诺的水平,消费者就会感到不安并且想要求维修服务——在保修期内,就消费者而言这是比较理想的。 这正是腕表品牌所不想的。就品牌而言,保修服务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他们又必须忍受,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比如:品牌承诺日差5秒,但实际使用中达到了10秒的误差(其实是合理的机械误差值) ,但如果消费者认为跟“承诺”误差相距太大,必须要求“解决”....如何办?同时,频繁对拆表所带来的隐患,又如何办? 因此,老邓猜想他们会尽可能减少可能导致他们必须提供维修服务的原因。 尽管那时你也看不到有关精度的广告,但是消费者整体感觉越是精良的机芯精度越高。通常,也是事实,消费者自己去发现他们自己最相信的品牌,比如现在的劳力士。 我这么提是因为电子石英表远比机械表精准。好的机械表精度在几秒每天的范围内,一款简单或标准的石英机芯表可精准到几秒一月。更好一点的石英机芯从过去到现在精度都还要更高。 便宜的石英表比非常昂贵的机械表表现更好,即使在今天也是这个情况。因为,传统的机械表还没有主流石英表准,我想许多传统腕表品牌宣传他们的精度等级有点尴尬,因为一块100元的石英表的精度都要远远高于一百万的超级奢侈时计的水平。 腕表行业的人常说“人们戴表不再是为了看时间。”某种意义上,这是事实,因为不用再完全依赖腕表来看时间,我们携带的电子设备提供随时可查看时间的时钟——如我们的手机。人们戴表不是为了看时间这个理念造就了腕表制造单位的一种文化,他们对于性能优秀的产品的性趣更弱,而更注重卖工艺、新意和奢华。你们觉得呢? 微信公众号:“老邓说表”,让新表友找到家,过来溜达,给你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