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新郎、新娘交换戒指。”当主持人说出这句话之后,婚礼现场的女性都瞪大了双眼,等着看戒指上的钻石有多大。
新郎新娘也会配合的伸出手,展示钻石。
钻石越大,越值得被艳羡。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话为什么能成为经典的广告语?因为他告诉你,你不仅要买钻石,还不能把自己的钻石卖掉。
100年前,钻石只能在少数的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那个时候,钻石和其他宝石一样,只不过是稀有装饰品。
然而,1840年,南非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算。
但是,钻石的价格完全靠稀有性支持,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钻石矿的发现,会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钻石,钻石稀有性就会消失,价格自然会暴跌。
钻石矿的投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建立了攻守同盟。统一控制产量,保持钻石的稀缺性,以维持钻石高昂的价格。
然而,这样一来,虽然单价高了,但是销售量并没有太大起色,利润有限。
投资人们希望,既能打开销量,又能维持高价。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的的转折——美国崛起。
1938年前后,美国成为了新兴市场。在钻石矿的主要来往银行——摩根的撮合下,砖石矿主们和广告商达成了共识:在美国人中,为钻石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
这个形象就是——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情。更好更大的钻石表达更强烈的爱意,男人送钻石表达爱,女人将钻石视作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
这种形象,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要通过持久的宣传,让这种形象深入人心。
投资人们给好莱坞明星、王室成员赞助钻石,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影星们、王后们手上的钻戒。
那个时候,几乎在所有好莱坞电影的求爱场景中,都出现了钻石的身影。新闻故事也着力于描述名人送了大钻石给他们的爱人。不断强化钻石的大小和爱意的深浅之间的联系。
皇室成员们也身体力行的佩戴钻石饰品,全方位的展示各类钻石珠宝,告诉你所谓的火彩、净度、切工有多么的重要。
经过一轮又一轮洗脑式的宣传,终于,钻石成为了爱情的象征,直到今天都是婚礼上必备的物品。
但事实上呢?仅去年年中,俄罗斯曝光的“珀匹盖钻石场”,储量就超过万亿克拉,比目前已知的全世界钻石矿储量的总和还大10倍,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
如此庞大的供给量,和少量使用价值,是什么在支撑钻石的高价位?
支撑钻石,这个百年内最大谎言的,是“钻石=爱情”的生活方式。
直到今天,媒体还津津乐道于章子怡的手上的“鸽子蛋”是几克拉的,英国女王的王冠上用了多少钻石。
“钻石越大,他越爱我。”这句话,女人们是笃信的,或者说“因为身边的人都以此来衡量,所以我也必须如此。”
而男人们,就必须为此买单。即使二手钻石,几乎没有交易价值。
这是一场空前盛大的营销,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钻石的定义。
“资本+广告人策划+媒体宣传”的模式,硬生生的把钻石炒作成了稀缺商品,让每一场爱情,都要为之埋单。
钻石矿主们,成功的把钻石,当做生活方式,营销给了全球的姑娘们。
“无印良品”是另一个生活方式的营销高手。通过体验店,杂志,软文宣传,告诉都市的男男女女们:要克制你们的欲望,选择有品质的极简生活。
而你想要得到这种生活,你需要的商品,“恰恰”就出现在无印良品的商店里。
“性冷淡风”“断舍离 ”“文艺范”这些词汇不断的出现在各类媒体、广告中,引导大众的审美,从而在最终消费时,影响了大家的选择。
还有正月十五的元宵,情人节的鲜花,端午节的粽子。
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引导,把特定节日和特定商品挂钩,引导大众进行消费行为。尽管有一些是群众的自发行为,但是,商家依然可以从中牟利。
现在,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营销的手段花样迭出,营销的效果也是前无来者。
所以,马云才能成功的打造出“双十一=大血拼=淘宝抢购”。
马云成功的把“双十一”这个光棍节,变成了购物狂欢节,把这个特定的日子和淘宝这个购物平台挂钩。
结果就是,淘宝“双十一”的销售额,年年递增。一群人围着马云喊“巴巴(爸爸?)”。
一流的商人卖生活方式,二流的商人卖概念,三流的商人卖产品。
我们经常能发现,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卖不出去,很多生产好产品的公司,濒临倒闭。而一些奇奇怪怪的三无产品,价高质次产品,却卖的火热。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有“风投”戏称:做好产品,不如讲好故事。
确实,营销一种生活方式,对大多数商家的资金和营销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是那些创业者呢?
于是就有了“225年来最优质版本的《红楼梦》”,“在杜甫草堂旁听诗歌长大的橙子”,“19800元起拍且不修片的照相馆”。
情怀可以卖,概念可以卖,故事可以卖。毕竟,这是一个“酒香就怕巷子深”的时代,好产品和好吆喝相遇,才能有市场。但是呢,只卖情怀、只卖概念、只卖故事,是不是就有点过分了?
虽然很残忍,但是,做产品的各位实业家们,咱也必须花点心思,搞搞营销,生活方式不好卖,给产品编个好故事总是可以的嘛。
你看看,董明珠、王建林都要出来打造自己的形象,为自家产品站台。连任正非a那么“低调”的实业大佬,也要养一批“蓝军”,为自家企业、产品吆喝吆喝。
至于咱们这些吃瓜群众,要火眼金睛啊。为产品买单可以,可千万别为空洞的故事、概念和生活方式买单啊。
咱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咱们想要的世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