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步辇图》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说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仪式)和战争。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项在古代极为重要的仪式——朝贡,看看古代中国是通过什么来彰显大国威仪的。 本文整理自 《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古代中国与世界》。本书以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清乾隆时期描绘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的画册《职贡图》为基础,解读画册中各使者形象背后的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等,展示了二百年前清王朝与周边地区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往来情形。 262幅彩绘图,展示清代的国际环境、历史记忆与自我想象,展现朝贡制度崩解前夜的多民族帝国图像;直观了解260年前各国各民族之男女状貌、服饰和民族风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古代中国如何彰显大国威仪? 01 天子四时接见各方诸侯朝拜,通称“朝觐”。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个“朝觐”是带着仰慕的性质的,周边各国多为蛮夷,都仰慕中国,要来中国学习以及寻求庇佑。 那人家怎么好空手来呢?于是,得献上各国的礼物,这就是“朝贡”。 “朝贡”这般彰显大国威仪的事情,自然是要被记录下来的,但光文字显然还不够,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梁元帝萧绎开始画下来这万国来朝的情景,称之为——《职贡图》。 ■ 南朝·萧绎《职贡图》 萧绎做皇帝不怎么样,但若论皇帝中的文人,他一定榜上有名,尤其是绘画水平,更是傲视一众帝王。 他画的《职贡图》,人物比例准确,线描遒劲流畅,敷色高雅古朴,每位使者身后题注其国家的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等。不仅是艺术史上的珍品,更是中国古代朝贡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这种“万国来朝”的艺术传统到了清代,与疆域一样,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值。乾隆年间,出现了史上篇幅最大、描述国家与族群最多的《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总共有三百多个不同国家与族群的图像,人物达600余人。以一男一女的对称形式呈现,或渔樵耕猎,或纺织刺绣,充满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有文字注明所画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地理位置以及与清廷交往、贡赋的情况。 ■朝鲜国妇 & 朝鲜国官 这是关系好的。朝鲜国位列《皇清职贡图》卷首,文字说明十分具体。“俗知文字,喜读书,饮食以笾豆。……衣服皆锦绣金银为饰。” ■法兰西国妇 & 法兰西国人 这是拉来凑数的。《皇清职贡图》原文称法兰西是明朝的佛郎机,但实际上,佛郎机是明朝对西洋多国的称呼,一般指的是葡萄牙。明朝时法兰西多翻译为佛郎察。 ■日本国妇 & 日本国人 这是认识上有长进的。清代对于日本国的描写,已经具备了较为清晰正确的认知。 如此多的国家,有朝贡国,也有来贸易通商的;所绘人物,有写实的,也有想象的。但在当时大清君臣看来,天下俱在自家笼罩下,用乾隆的话来说,“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 ■乾隆像 02 自汉唐以来,古代中国对于异域与异族的描述,始终夹杂着神话、传说和异闻。 而《皇清职贡图》的出现,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一目、三首、穿胸、无腹之类的国度已经消失,代之以荷兰、英吉利、法兰西等真实的国家;而过去只是按照中国面目和服饰来推想的西方人,也被逼真的写生图所取代。 但尽管乾隆时期对于“外国”已经有了一种比较清醒和真实的认知,但置身朝贡体系中的清朝,仍然怀着身处天下中央、四夷来朝的礼仪想象。 它不仅仍将西方诸国视为“外夷”,画入自己的“万国来朝”版图中,更因为长期以来的自命天朝的观念,使得它对四夷都有一种鄙夷,体现在职贡图里的形象,便十分丑陋、野蛮和怪异。 ■彰化县内山人图 觉得人家不算是正常人。《皇清职贡图》记载,内山人巢居洞穴,茹毛饮血,四季均裸体。其形象半人半鬼,臆想成分极大。 ■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人 觉得人家都是原始人。图册记载,等社人依山挖洞穴居,脚趾细长如鸡爪。 ■鲁卡补扎人 认为人家不仅丑陋,并且不通教化,非常蠢笨。职贡图里记载鲁卡补扎人,说他们”愚钝不知佛教,冬穿兽皮,夏穿树叶。“ 这些记载,大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宫廷画师们是根据四十余年前边疆督抚绘制的少数民族图像,再加上自己的固有认知,绘制出的”四夷来朝“。 清王朝四夷来朝的礼仪想象,最突出地反映在与《皇清职贡图》同一时期创作的《万国来朝图》中。 ■《万国来朝图》 局部 《万国来朝图》是乾隆辛巳年(1761年)为了庆祝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创作的。图中,各国使臣手里攥着锦旗,上书各国国名,朝贺宾客穿着艳丽的服装,外貌气质表情各不相同,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太和门外,与两侧的文武百官共同等待乾隆皇帝的接见,在真实的紫禁城空间内上演了一场虚拟的“万国来朝”——这正是对《皇清职贡图》里原班人马的情景再现。 沉醉于盛世想象中的乾隆皇帝没有想到,在他去世40年后,这幅“区宇内外,苗夷输诚”的帝国图像就被延续百年的乱世风云所取代。 18世纪中叶,世界已经进入早期全球化和东西帝国共同竞争的时代。仍陷在“万国来朝”幻境中的清王朝,很快迎来了“西洋外夷”的军事入侵和经济掠夺。 朝贡制度轰然倒塌,硝烟之外,迎向旧中国的,是三千年未有大变局。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