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适用范围分有:国际性地质年代表和地方性地质年代表。国际性地质年代表是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系统地时代编排后列出的反映地质历史的时间表。在国际性地质年代表的基础上,根据某区域的地质特点,将该区域中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编排出来的地质历史时间表,称为地方性地质年代表. 按时代顺序编排的依据分有:生物地层年代表、同位素年龄年代表及地磁性年代表。 1、 生物地层及同位素年龄地质年代表 是根据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将世界各地的地层进行系统划分和对比后,按一定的时代单位编排,并将各时代的地层分别作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而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所使用的时代单位和地层单位如下: 地质年代表 自19世纪以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了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工作,并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列制成表。早先进行这样的工作,只是根据生物地层学的方法,进行相对地质年代的划分,相对地质年代反映了地球历史发展的顺序、过程和阶段,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的发展阶段。自从同位素年龄测定取得进展以后,对于地质年代的划分起了很重要作用。因为相对地质年代只能表明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阶段,而不能指出确切的时间,从而无法确立地质时代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速度。但有了同位素年龄资料,这个问题便解决了。并且,在古老岩层中由于缺少或少有生物化石,对于这样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经常遇到很大困难,而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则大大推动了古老地层的划分工作。但是,应该指出,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 古 生 代 前寒武代:600—564 寒武系 前期:564—535 中期:535—515 后期:515—500 奥陶系 500—436 老留系 436—409 泥盆系 前期:409—389 中期:389—378 后期:378—360 石炭系 前期:360—335 后期:335—284 二叠系 284—250 中 生 代 三叠系 前期:242—237 中期:237—229 后期:229—208 侏罗系 前期—中期:208—159 后期:159—140 白垩系 前期:140—94 后期:94—64 新 生 代 第 三 系 古 第 三 系 萌新期:64—53.5 初新期:53.5—37 渐新期:37—24 新 第 三 系 中 新 期 前期:24—15 中期:15—10 后期:10—5 新新期:5—1.7 第四系 更新期或(全新期或冲积期及现代)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宙 代 纪 世 代号 距今大约年代(百万年) 主要生物进化 动物 植物 显生宙 新 生 代 Kz 第四纪 全新世 Q 1 2.5 5 24 37 58 65 137 203 251 295 355 408 435 495 540 650 1000 1800 2500 2800 3200 3600 4600 人类出现 现代植物时代 更新世 新近纪 上新世 N 哺乳动物时代 古猿出现 灵长类出现 被子植物时代 草原面积扩大 被子植物繁殖 中新世 古近纪 渐新世 E 始新世 古新世 中 生 代 Mz 白垩纪 K 爬行动物时代 鸟类出现 恐龙繁殖 恐龙、哺乳类出现 裸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繁殖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古 生 代 Pz 二叠纪 P 两栖动物时代 爬行类出现 两栖类繁殖 孢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出现 大规模森林出现 小型森林出现 陆生维管植物 石炭纪 C 泥盆纪 D 鱼类时代 陆生无脊椎动物发展和两栖类出现 志留纪 S 奥陶纪 O 海生无 脊椎动物时代 带壳动物爆发 寒武纪 元 古 宙 新元古 震旦纪 Z 软躯体动物爆发 Pt 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 高级藻类出现 海生藻类出现 中元古 古元古 太 古 宙 新太古 Ar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 中太古 古太古 始太古 转载来源:地质论坛网 |
¥5000000
¥1888000
¥5200000
¥5200000
¥3018300
¥2280000
¥3018300
¥3018300
¥6800000
¥6800000
¥5560000
¥5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