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生日收了什么贺礼呢?阿斯顿·马丁倒是不惜工本准备了图中的大礼娱人娱己。将心比心,到底是公司百周年大日子嘛。阁下要是跟阿斯顿·马丁一样活了百个寒暑,其间又经历过几许破产风波,甚至一度激发小学生捐助相助救汝燃眉之急,趁此大日子搞搞气氛也无可厚非吧。 不过CC100的意义其实远非一件自奉贺礼那么简单。这辆俏皮双座跑车不仅功能齐全会跑会叫,还载有一台416kW V12,总重量只不过略高于1300kg,而且抢先披露了阿斯顿今后设计路线的蛛丝马迹,其中又以水箱栅格、车身两旁和车尾处理手法最值得仔细玩味,因为这些设计元素莫不与整体造型水乳交融,完成度绝非事后加添的装饰可比,个中玄机且听设计总监Marek Reichman慢慢道来。 “水箱栅格今天往往用于描绘车头脸谱,其实栅格本来是整体设计上不可分割的一环。看看布加迪Type 57 Atlantic等名作,便知道栅格当与整体造型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决定就此深入探索,看看是否有其他方法活用这个元素。在CC100身上,水箱栅格便兼具进气口和分流器双重角色,性质好比划分唇齿的一笔。今后的阿斯顿·马丁也会致力把栅格融进整体设计,令整个车身与车头一气呵成。” 同一处理手法也见于车身两舷,舷板设计看似把前轮拱一分为二,不单有力地塑造了车身两旁形态,更将其气势扩至其他部分发扬光大。除了造型上的需要,这套舷板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功用。“它们负责排走发动机热浪,并有助遏抑风阻。”Reichman说,“我们可以利用车体形态降低扬升力和增强下压力,同一时间犹能确保阿斯顿·马丁固有风貌的丝毫无损。” 在CC100的外观下,阿斯顿·马丁值得信赖的VH构造原来已经获得进一步演化(请勿将之唤作平台,否则后果自负),底盘虽然大致上秉承Vantage套路,黏合式车尾结构却类似Vanquish,至少说明了阿斯顿·马丁可以藉此提升设计弹性,有利公司日后推出更加贴合个别顾客需求的矜贵货色。欲求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阿斯顿·马丁座驾?欢迎光临! 而此路绝非财政断头路,因为CC100目前已经获得两位腰缠万贯的阿斯顿·马丁“老餮”签下订单。这辆车的基本蓝图在去年十二月中才进入计算机设计,可是在多套超级计算器和最新锐的计算机模型制作软件帮助之下,阿斯顿·马丁最终竟以破纪录的时间把CC100化为实物。听Reichman解释,要领原来在于避免过度分析或拖延误事。话虽如此,阿斯顿·马丁设计班依旧坚持制作一个实物比例黏土模型,因为他们必须把实物扫描成数字模板以便制作碳纤维外壳。这些碳纤维车身组件总共有五十五个,一律交由阿斯顿·马丁的老拍档——Multimatic公司生产,其生产程序之快,竟然只需几天便可按订单内容把完成品如数送交阿斯顿·马丁位于Gaydon的总部。“我试图缩短开发部门的反应时间,看看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可以压缩至哪种程度,因为如今的生产方法已经进步不少。”Reichmann说,“单件价格依然相当高,但工模的整体成本已有所下降。铝合金供货商也在努力提升门坎,纷纷埋首改进超塑成型、挤压成型和浇铸成形技术,每一方都在积极尝试,希望以更快捷、更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制造更轻盈的东西,这对从业者来说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谈到个人最喜爱的阿斯顿·马丁,Reichman援引了战绩彪炳的传奇耐力赛车DBR1。尽管CC100与复古很难沾上边,受DBR1影响的地方倒是明显不过——CC100 的车身配色称为“Stirling Green”,以纪念斯特林·莫斯爵士(Stirling Moss)当年驾驶同一颜色的阿斯顿·马丁赛车夺得1959年纽博格林1000km大赛冠军。与当年的冠军赛车一样,CC100就连象样的车门也没有,要不是Reichman与阿斯顿·马丁车身设计总监Miles Nurnberger几经辩论后勉为其难添置一套栏杆状的车门,CC100说不定连这套不像样的车门都没有呢!只要轻轻托起这道既是车身又是门的苗条栏杆,车手便可以 潜身滑进简约程度与车门不遑多让的驾驶舱。舱内除了防水Alcantara和马鞍皮革,就只有一排把手开关和一个嵌在碳纤维仪表盘内的TFT屏幕,装备疏落得来挺切合双座跑车身份,设计师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预先张扬一下下一代阿斯顿·马丁更趋精简的科技应用手法。“阿斯顿·马丁虽然是可托终身的汽车,依旧有必要吸引那些懂得欣赏科技的观众。”Reichman说,“如果我们有能力制造速度更高的汽车,并赋予它们相辅相承的时代感,不是相得益彰吗?” 越少越美好,这就是阿斯顿·马丁为21世纪未来好一段日子所重塑的自我,干得不错嘛。“我们在车身外形上不再执于单一形制,取向有点类似超级摩托车,内部结构不妨摆到台前,你甚至可以见到底盘的局部形相。我并不是说这种手法适用于阿斯顿·马丁今后的所有作品,但个别跑车也许十分用得着。One-77、V12 Zagato和CC100都是阿斯顿·马丁出品,三者性质大不相同,但假以时日,它们一定可以回馈我们建构的核心价值。这三款作品都是反映阿斯顿·马丁未来设计路线的上佳风向标。” 原文地址:https://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257360485709758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