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人们外出远行是十分常见的事,如商人外出经商、文人举子出外游学、官员外出当官、将士到边关镇戍、僧道外出巡礼等。 宋代行旅者在旅途中做饭或用餐,俗称打火。如《张协状元》四十出:“(丑)行得气喘。(合)肚中饥馁。(丑)都不见打火。(合)歇歇了去。”当时他们的饮食,大致有两种处置措施:一是自带干粮和水;二是在外面饮食店或旅馆中饮食。前一种措施多用于短途,后一种则见于长途旅游。但不论长途还是短途,水是首先必须处置的大问题,这在酷热的夏季特别如此。假如行人得不到饮用水,就会干渴致死。有鉴于此,宋代中央官员对主要道路上的行人饮水问题十分注重。如丹徒县令蒋圆便组织人力,在丹徒境内道路两旁开凿了九十三眼井泉,“人赖其惠,或号蒋公泉”(张守《毗陵集》卷12《蒋公(圆)墓志铭》)。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四眼水井 为了延展交通、保障行人的饮食供给,宋朝政府还积极鼓舞居民到道路两旁寓居,并开设饮食店铺。如南宋绍兴末年,“凡居民去官道而远者,说令徙家驿旁,具膳饮以利行者,且自利官司,百役悉蠲之。由潮而往,过客已无向日之忧已”(《永乐大典》卷5343《桥道》引《三阳志》)。这种设在路旁的饮食店肆无疑为行人的饮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陆游《十一月上七日蔬饭骡岭小店》一诗就记载了他旅游途中在山中小饭店吃饭时的情形: “新粳炊饭白胜玉,枯松作薪香出屋。冰蔬雪菌竞登槃,瓦钵毡巾俱不俗。晓途微雨压征尘,午店清泉带修竹。建溪小春初出碾,一碗细乳浮银粟。老来畏酒厌刍豢,却喜今朝食无肉。尚嫌车马苦縻人,会入青云骑白鹿。”(《剑南诗稿》卷13) 可见这些山中小店出卖的蔬菜食品还是比较好的,且有茶、酒等供给。 宋佚名《盘车图》中的饮食店铺 宋人旅游时休憩,普通选择路旁的亭舍和树荫。路旁的亭舍是行人小憩和规避雨雪的主要场所,在宋代颇为常见,这在经济兴隆的东南地域特别如此。如两浙衢州至江东信州之间的路上,就有许多建筑十分考究的亭舍,故而“行者如织”,史称其“华堂逆旅,高屋盖道,憩车系马,不见晴雨”。而两浙杭州至江西吉州的一千七百里道路上,也同样是“长亭短堠如画”(以上参见刘辰翁《须溪集》卷6《送人入燕序》)。这种设在道路旁的亭舍,即便在人烟稀少的岭南地域也是如此。在大庾岭官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个亭子“以憩客”。广西同样每隔二三十里置一亭舍(王巩《闻见近录》;《宋史·陈尧佐传》)。 宿息之处主要有驿馆、旅馆、寺庙等处。驿馆主要为官方效劳,其设备颇为完备。在京城的驿馆,主要为各地赴京办事的文武官员、上京赴考的士人及海外各国使者效劳。如北宋东京仅接待外国使者和来宾的馆驿,就有都亭驿、都亭西驿、来远驿、怀远驿、班荆驿、礼宾院、同文馆、瞻云馆,南宋临安有班荆馆、怀远驿、都亭驿等。这些国度级宾馆,不只建筑奢华,而且范围也极大。如北宋东京特地接待辽国的都亭驿,有房五百二十五间,为当时最大的馆驿(王应麟《玉海》卷172《宋朝都亭驿》)。而接待各地来的官员则有接待院等,如《夷坚甲志》卷17《梦药方》载:“虞并甫,绍兴二十八年自渠州守被召至临安,憩北郭外接待院。” 宋佚名《山店风帘图》 除这些设在都城中的国宾馆外,各地州县也都设有驿馆。如熙宁十年(1077),成都府路提刑司在给朝廷的讲演中指出:“旧路自凤州入,两当至金牛驿十程,计四百九里,阁道平整,驿舍马铺完备,道店稠密,行旅易得饮食,不为艰苦。……今茶纲见行旧路,商客皆由此出。”(《宋会要辑稿》方域10《道路》)又,洪迈《夷坚支景志》卷1《阳台虎精》载:“自鄂渚至襄阳七百里间,每二十里置流星马铺,七八十里则置驿舍,以为兵帅往来顿宿处,士大夫过之者亦寓托焉。” 这些中央政府所置设的驿馆,大都装饰比较奢华,房间开阔整洁。如嘉祐六年(1061)苏轼描画扶风凤鸣驿时说:“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苏轼文集》卷11《凤鸣驿记》)绍兴十七年(1147)毛幵《微风驿记》载衢州微风驿:“为屋四十三楹,广袤五十七步。堂宇庐分,翼以两庑,重垣周围,闬闳有,庖湢库厩,各视其次。……门有守吏,里有候人,宾客如归,举无乏事。”(《全宋文》卷4971) 驿舍内的设备也比较完备,如种世衡“知渑池县,葺馆舍,设什器,乃至砧臼匕箸,无不毕备,宾客如归”(司马光《涑水记闻》卷9)。 驿馆除接待官方外,也对外停业。如“侯元功自密州与三乡人偕赴元丰八年省试,止道旁驿舍室中。四隅各有榻,四人行路甚疲,分憩其上,皆熟寝”(《夷坚甲志》卷4《驿舍怪》)。 旅馆的称号甚多,有旅舍、旅邸、旅店、道店、逆旅、客店、客院、客舍、宾馆、行馆等,也有的单称为邸、店、舍的,还有的邸店合称。宋人外出喜欢住客店,并称旅途中的停驻休息为下程,行旅歇宿之处为下处,简称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延展,旅馆业也得到了绝后的繁荣。如在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州桥东街巷迄东,“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东京梦华录》卷3《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此外,一些僻远的中央也兴办有旅馆,如徽州歙人汪致道,“崇宁五年初登第,得宣州教授,以冬月单车之官,投宿小村邸,唯有一室”(《夷坚甲志》卷20《木先生》)。当时运营旅馆业的赢利极大,故公私竞相开设。这些鳞次栉比的旅店,为人们的行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宋马远《秋山投宿图》 宋代的旅馆业,从运营性质来说,可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北宋东京官营旅馆业的机构,始名楼店务,安定兴国初改为左右厢店宅务,端拱二年并为邸店宅务,咸平元年又改为都大店宅务兼修造司,大中祥符间修造司归八作司,又恢复左右厢之名,到哲宗时再一次改为楼店务,“掌官邸店,计直出僦,及修造缮完”(《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五之二)。官邸店的收入,主要“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端拱二年十二月),其掌管的供人住宿的房间,最多时达26200间,可见范围之大(《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五之六)。 私人也竞相开设旅馆,如北宋初年宰相赵普,派人到秦陇“贩木规利”,“广第宅,营邸店,夺民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开宝四年三月;又同书卷14,开宝六年六月)。沧州节度使来信,“京师龙和曲筑大第,外营田园,内造邸舍,日入计算,何啻千缗”(上官融《友聚谈判》卷上)。北宋末年,御史中丞何执中“广殖赀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董弅《闲燕常谈》)。南宋临安也是如此,如北关左近就有数十处由后宫、内侍及权贵兴办的高级榻房,吴自牧《梦粱录》卷19《榻房》载:“有水路周回数里,自梅家桥至白洋湖、方家桥直到法物库市舶前,有慈元殿及富豪内侍诸司等人家于水次起造榻房数十所,为屋数千间,专以假赁与市郭间铺席宅舍及客旅寄藏货物,并动具等物,四面皆水,不惟可避风烛,亦可免偷盗,极为利便。” 宋夏圭《西湖柳艇图》中的饮食店铺和大型游船 宋代客店接待客人投宿有一定的制度规则,《作邑自箴》卷7《榜客店户》对此做了细致的记载: 一,逐店常切洒扫头房三两处并新净荐席之类,袛候官员、秀才安下。 一,官员、秀才到店安下,不得喧哗无礼。 一,客旅安泊多日,颇涉疑虑,及非理使钱不著次第,或行止不明之人,仰密来告官,或就近报知捕盗官员。 一,客旅不安,不得起遣,仰立便告报耆壮,唤就近医人看理,限当日内具病状,申县照会,如或耆壮于道路间抬舁病人于店内安泊,亦须如法照顾,不论失所,候较损日,同耆壮将领赴县出头,以凭支给钱物与店户、医人等。 一,客旅出卖物色,仰子细说谕,止可令系籍有牌子牙人买卖,若或不曾说谕商旅,只令不系有牌子牙人买卖,致使遗漏钱物,及拖延稽滞,其店户,当行严断。 一,说谕客旅,凡出卖系税行货,仰先赴务印税讫,方得出卖,以防无图之辈,威吓钱物,况本务饶润所征税钱。 一,说谕客旅,不得信凭牙人,说作高抬价钱,赊卖物色前去,拖坠不还,不若减价见钱买卖,如是久例赊买者,立壮保,分明邀约。 同书卷7《榜耆壮》又记载: 店舍内有官员、秀才商旅宿泊,严切指挥邻保,夜间巡喝,不论稍有疏虞。 由此可见,当时的店户、客店对官府承担有这样的义务,即住宿者中如有官员、举人,需为其留出清洁的荐席和二三间上等的房间。官员、举人、商人住宿时需令邻夜间警戒;客商贩卖货物时,需代为引见经官府注销并持有官府所发木牌的牙人,监视能否偷税漏税,在需被科物件买卖之前劝其征税;要维护客商不遭恶劣牙人之害,以防牙人作骗,为避免赊卖交价而受损失,应发起进行现金买卖;发现住宿客人有可疑行为时要及时讲演官府,如住宿客人或行路人生病时也要讲演官府并做好护理工作(参见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讨》第5章《商业组织的兴隆》,日本风间书房1968年出版,1979年重版)。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沿街的店铺和旅店 除馆驿和旅邸外,寺庙也是行人休憩的好去处。宋代寺庙常常设有供香客和外来旅客的客房。如洪迈《夷坚支志癸》卷4《祖圆接待庵》载:“二浙僧俗,多建接待庵,以供往来缁徒投宿,大抵若禅刹然。其托而为奸利者,固不少也。”因而,时人也多往这里借宿。如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载:“乙亥……晚宿蜀州城外圣佛寺。”郭彖《睽车志》卷3载:“光州定城主簿富某,秩满挈家还乡,道经合肥,与其帅有旧,留连数日,馆于佛寺。” 宋人出行时借宿民居的现象也颇为普遍。如《萍洲可谈》卷3载:张昇杲卿致仕还家后,曾与左右十余人游嵩山、少林寺等处,“至山下,投宿民家”。《夷坚支志丁》卷1《三赵失舟》:“淳熙十二年,宗室中有叔侄三人,自临安调选归……日已暮,投宿村舍。” (本文节选自《宋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出版) 《宋代衣食住行》 徐吉军 著 装帧:16开 平装 书号: 9787101131109 定价:84.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色印制的有关宋代衣食住行的彩图珍藏类图书。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商品经济兴隆,城市繁荣,这些都对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激烈的影响。本书以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不只细致地解读了宋代时期衣食住行的一系列细致问题,解析了惹起衣食住行变更的社会环境、不同阶级和集团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别、表示出的礼仪和习俗,而且还细致引见了这一历史时期衣食住行所表示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 作者简介 徐吉军,浙江宁海人。1961年生。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讨员、《浙江学刊》杂志社主编,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讨中心副主任。主要研讨中国文化史、宋史和浙江中央史,曾分别与李学勤、陈高华、傅璇琮、陈桥驿等先生协作主编有《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中国习俗通史》《中国服饰通史》《中国妇女通史》《中国藏书通史》《中国饮食史》《中国都城辞典》《中国酒事大典》等多部大型学术著作和辞典等;独著或合著有《南宋史稿》《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临安工商业》《南宋临安社会生活》《中国丧葬史》《浙江文化史》《浙江名城》《浙江历代名人录》《扇动风发》等多部学术著作。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国度图书奖提名奖和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 录 绪言 衣 一、“贵贱有级”的服饰制度 二、一日千里的服饰习尚 三、帝后服饰 四、百官朝服和公服 五、军戎服饰 六、普通男子服饰 七、女子服饰 八、僧人和道士的服饰 九、其他服饰 十、化装、发式和首饰 十一、缠足习尚 食 一、饮食上的奢侈之风 二、烹饪技艺的进步 三、主食、菜肴与点心 四、饮酒习尚 五、饮茶习尚及其技艺 六、汤、乳酪和果汁 住 一、宫殿 二、贵族官僚等的第宅 三、平民庶民的住宅 四、园林 五、住宅装饰 六、起居用具 行 一、行路难 二、行装和旅费的筹集 三、行神祭奠 四、饯别送行、持金赠行和送别 五、桥梁 六、车与轿 七、马、驴和骆驼 八、地图、指南针和拄杖 九、船 十、行旅饮食、休憩和住宿 十一、游山玩水 内页观赏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