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的泉州特征 “石狮子全国都有, 但泉州的石狮子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陈日升说。 资深闽南文化守护人、 退休后担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副理事长的陈日升 与泉州文化打了一辈子交道, 在他眼中, 从石狮子身上能看到泉州传统文化的内涵。 除了在传统建筑中的普遍运用, 泉州在石狮子维护, 以及经过石狮子 架起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桥梁方面, 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特征1 闽南传统建筑 瑞兽守护家宅保险 装饰在建筑物望柱头上的石雕狮子 汉代时,狮子以贡狮的身份,经海上丝绸之路等通道来到中原王朝,这也让狮子与泉州结下了特别的缘分。这场缘分直接体往常泉州城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祥瑞的意味,狮子元素在闽南传统建筑中随处可见,它们以各种艺术形态展示出了“狮”情画意。 “古时分,在寺庙、官府和大户人家的门口有一对‘看门狮’。这对石狮子在门前对望,一只头朝左看,一只头向右望。左边是雄狮,脚踩绣球,右边是雌狮,脚下有一只幼狮子。”陈日升引见,狮子作为瑞兽,曾经成为人们心中守护家宅保险,带来祥瑞的不祥物。泉州的“看门狮”形象生动生动,是典型的“南狮”作风。 陈日升解读泉州狮文化 除了憨态可掬的“看门狮”,民居的门前、屋顶,以及街巷交叉口处还常能看见“风狮爷”的身影,气势汹汹地蹲踞或直立着,为人们镇风止煞。还有加了“石敢当”三字的石狮子,同样寄予了人们消灾辟邪、祈求不祥保险的美好愿望。 泉州也常能见到“望柱狮”,也就是装饰在建筑物望柱头上的石雕狮子。在“海内第一桥”洛阳桥栏柱上,历经千年风霜的28只小狮子见证了泉州港梯航万国的盛景;在泉州大桥上,更是有326只形态万千的青石雕狮子,驻守着泉州市区的“南大门”。 在传统建筑中,还有一种极具泉州特征的狮子形象——闽南番仔楼屋檐上的滴水兽。作为房屋的排水构建本是从西方演化而来的,跟随华裔从南洋来到泉州后,成为中西分离的产物。滴水兽以狮子为外型,既接地气,也成了辟邪纳福的文化情感寄予。 特征2 开元寺东西塔下 狮群绰约多姿成打卡点 开元寺东塔下的狮群 “与其他中央不同的是,泉州对石狮子的维护是相当注重的。”陈日升说,“文管部门将泉州城里部分流散的石狮子集中到开元寺内加以维护。” 往常,寻觅形态万千的石狮子曾经成为游客到开元寺游玩的项目之一。来到开元寺,大家会数一数这里有几只石狮子,看一看这些石狮子分别以什么样的姿势守护东西塔。这里的石狮子绰约多姿,表情不一。有的威严地“看守领地”;有的则咧嘴大笑,显露舌头,充溢童趣;还有不少直立扭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在开元寺里,还能看到好几对像“欢欣冤家”一样的石狮子。在通往西塔的路上有一对石狮子,左侧雄狮脚踩绣球,咧嘴大笑,而另一侧的雌狮子却表情严肃,似乎气鼓鼓地看着雄狮。不少游客笑称,这就像一对正在吵架的夫妻。 “假如大家对石狮子感兴味,一定要到开元寺里看一看,找一找。这里的石狮子形态万千,十分具有观赏价值。”陈日升说。 特征3 威远楼前风狮爷 见证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威远楼前的风狮爷 “要说泉州有哪只石狮子是与众不同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中山北路威远楼前的风狮爷。”陈日升说,威远楼前的风狮爷与“看门狮”的左顾右盼、形态生动不同,它的体型大,身子半立,直视前方,仰天长啸,气场也更为强大和威严,似乎与威远楼的“威远”二字相呼应。 风狮爷的作用并不是为威远楼“看门”。风狮爷最早出往常泉州,是古时渔民出海捕鱼时,为了避免、抵御风灾等衍生出的信仰。闽南人以为,风狮爷可镇风、止煞,还有镇守一方,守护保险的作用。 陈日升接受记者采访 陈日升引见,金门的风狮爷与威远楼前的风狮爷形态十分相似,都呈直立状,双眼直视前方,咧嘴露牙。“威远楼风狮爷的直立形象是比较少见的,而金门的风狮爷信仰就是从闽南传播过去的。”他表示,风狮爷架起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见证了两岸在民俗信仰方面的紧密衔接。 据了解,《金门县志》记载:“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猿狻张口人立状,俗语称风狮爷,云可挡风。”“风狮为镇制风煞之神。”与泉州一样,风狮爷在金门同样是民间的“维护神”。 来源:东南早报 记者:李菁 庄丽祥 编辑:黄珊 审核:赵鹏云 等 点亮 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