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Hublot基本上就得从JCB讲起…
Jean-Claude Biver堪称瑞士钟表史诗般存在的经营大师,基本上一个品牌“得JCB者得营销”,当然销量也随之增长,毕竟机械表甚么不卖就卖情怀。
JCB于1949年出生于卢森堡,但10岁就搬到瑞士,自HEC(今洛桑大学商学院)取得经管学位后就在钟表界开始工作;对他影响最大的工作经验是在爱皮表(Audemars Piguet)担任销售经理的时间,他接触到了当时受雇于爱皮的独立制表大师-尊达(Gérald Genta; IWC工程师系列、百达翡丽鹦鹉螺、以及爱皮皇家橡树的原创者)。
JCB开始在商场上崭露头角是81年买下Blancpain,并将这个危在旦夕的表厂重新包装为“1735年成立,世界上现存最老的钟表品牌,从未有过石英表也永远不会有(There has never been a quartz watch in Blancpain’s history, and there never will be)”,后来Blancpain被Swatch Group前身之一SMH收购,他也变成未来Swatch Group的董事会成员,他对Swatch Group居功厥伟的点就在于拯救Omega;奥米茄的巨星代言政策、软广殖入政策以及多元表款包围劳力士政策就是在他麾下实施的。也正是这些举措让Omega成为Swatch高级品牌旗下的印钞机并且也让他们有实力(银弹)重新走上同轴擒纵装置的技术创新之路(当然这时JCB早就离职了,自93年JCB接管Omega到03年离开,Omega营收翻了三番)。
分隔线—正题来了—
04年JCB来到Hublot,准备为这个创立于80年代但名气不大的品牌进行改造,据美国高级腕表博客Hodinkee的访问,可以推知JCB应该是喜欢Hublot(法语的Porthole)造型所以入主(当年尊达的几个代表作都是基于porthole造型去设计的,JCB也不吝承认Hublot造型就是“圆形版皇家橡树”);然而令人讶的是,据一篇09年经济学人杂志访问指出(http://www.economist.com/node/14857221) JCB成功提升Hublot业绩主要靠的竟然是“饥渴营销”(耍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眼花撩乱的Hublot款式下,其实背后深意在于每一个表款生产数量都非常有限,他要保证的是经销商都捧着现金来抢表,而不是积了一堆库存最后大出清(这种营销手段怎么越听越孰悉…)
不过,这里当然不是来黑Hublot的,而且早在08年Hublot被LVMH收购后JCB就开始专注于LVMH整体钟表事业的经营(当然后来又转任豪雅CEO);而Hublot的DNA就是专注创新、限量个性而且非常贵…
Hublot被定位在LVMH高端(中端是Zenith,入门是豪雅),而Hublot入手价也确实高端(具体入门款起步价价大概跟皇家橡树不相上下,单然还有更素的Fusion经典款,但看过Big Bang的人还会想买它吗?),其实Hublot这几年的发展算是JCB套路大全一次喷发,技术创新上有超级奇葩的 “50日鍊” MP-05 LaFerrari同名款,联名有Sucderia Ferrari跟FIFA(夷…这个算正面的吗?),足坛巨星部分有贝利、鸟叔;体育界还有世界最快的男人-博尔特,Hublot就是星光熠熠的钟表T台,让你完全忽略了这个牌子在JCB上台之前的模样。
我之所以花了半个篇幅讲JCB而不讲Hublot,是因为你现在看到的Hublot就是JCB脑洞的化身,除了porthole造型以外,没甚么是跟创始人带关系的;当然,我还必须要重申的一点是,如果觉得Hublot太贵的话,其实完全可以考虑豪雅,因为自从JCB主导豪雅这几年,其实完全就是个Hublot套路的降价版本,甚至还有Android Wear 2.0可以选,这技术创新,够凶狠了(还可以换购豪雅自制陀飞轮机芯模块…)
很抱歉跑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