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227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从容贪玩
一
这两天颇多撩动情绪的事儿。提笔成字,倒有些歉意:一者我未免是个后知后觉的,《三块广告牌》英国上映也有月余,实在我是个不愿一个人看电影的人;二者,写的急了,就还在情绪里,未必妥当,通常写东西我愿意先等心绪冷却,可人若总活的理性,难免叫人嗅出几分疏离。
是,我很少看电影,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原因有二。其一,电影总在极短的时间里传达太多的起伏,一股脑涌过来,不知道挑起来哪根情绪,一瞬间压得人不堪重负。而认同本身见仁见智,太过急促的思维碰撞,难免生成一种“勉强”照着受众的心绪。就好像沦陷了一座香港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逼疯了颂莲去结局一个老旧家庭的噩梦,摊派一个英雄式死亡给芮小丹以全丁元英的神。不是不美,而是大抵就像明天要十五了,合该掏出个浑圆的月亮挂到天上。
故而几个小时里的起承转合,若要自在而不落俗套,不知费多少心思去。观者的思维惯性总难免假设了一种发展,若能跳脱这传统的轨道又不离谱,人物自然就鲜活起来。个人陋见,电影里有两处甚合口味:其一,我猜得到广告牌的费用是Will所续,俗人之见,以为不过是出于愧疚叹惋以及打交道久了的一种交待。直到他自杀的信递到Mildred手中,才明白谅解歉意之外,还有自掏腰包摆你一道的淘气。死亡沉重,然而如此可爱心性,叫人有点温暖。其二,烧了警察局的Mildred,发现她试图以电话确认无人却还是误伤了Dixon,以及Dixon满身大火却还是抱着女儿的卷宗那一刻,她自责、愧悔,无以复加。这些落在所有人的眼里,我总以为她会像犯错的孩子坦白罪行。然而她还要砌词狡辩,让人有点哑然失笑:她终究还是那个会思考啃手指会把粥甩到儿子脸上会爬上广告牌灭火的,偏执刚硬任性的女主呵。不禁让我想起了《飘》里某一章结尾这样描写郝思嘉:她就这样穿戴用她母亲的天鹅绒窗帘和公鸡尾毛做的衣帽,去征服世界了。
原因二,是因为自己的有限,早年一个人看电影看怕了的。诚然,深刻而过于悲剧的电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诸如《盲山》,诸如《踏血寻梅》。可是我似乎会对另一些安安静静的表现形式产生恐惧。自从看了金基德的作品,好比《春夏秋冬又一春》,一个人在大学的寝室里几天缓不过来,只记得山清水秀诗情画意里铺展开来的,有结结实实的残忍与绝望。一部叫《火车火车过山洞》的动画短片,我极少哭,可是这作为动画片未免太狠心了些。不怕看官笑话,从此我也没敢再看第二遍。有些个年头,讨厌自己陷在这样一种拧巴的情绪里,会一直笑话自己小家子气。
大抵《三块广告牌》抚平了一点我的拧巴。开始觉得是不是当年的自己气量不足,囿于一些情绪而不可得大心境。我无意反对任何关于结局和基调的争论,但还是觉得片子本身有温暖和力量在,不扭曲,也不绝望。母亲曾经坐在女儿的床上逗弄着毛绒拖鞋温柔细语;也曾经对着一头小鹿哭的百转柔肠。这两个镜头的抓取任谁都会感动,而青山绿树广阔天地间的一人一鹿,本身已美得不可方物。另,整部电影的音乐醉人,越是沉重越是温柔,旷野之上的曼陀铃配着鼓声,实在大气,倒叫人不哀不伤,不弃不忘。
二
夜里没怎么睡着。比昨晚零星新感触,也不愿着手再添补。起来坐火车去伦敦,约了素未谋面之人看音乐剧《汉密尔顿》。我总是喜欢见陌生人的。有的人活在别人的眼睛嘴巴里,却没那么有趣;有的人名不见经传,却有趣的紧。
这实在是部难懂的剧,加上资质愚钝,做足了功课也只懂了六七成。无奈与人有约在先,容不得我懂了十成再写观感。既是难懂,咱先开个玩笑,说说它讲了什么:
第一幕
第一回:少年风华初长成 璞玉琢磨难自弃
第二回:亦敌亦友棋逢对手 如君如父慧眼识珠
第三回:喜小妹终成眷属 叹大姐剔透心肠
第四回:约克镇所向披靡 康比河痛失挚友
第二幕
第五回:归故国再起新秀 论政局舌战群雄
第六回:负心女偏逢负心郎 薄命儿命丧决斗场
第七回:送旧主意终难平 择新君心既已定
第八回:志难酬身离尘垢 事未竟名存天长
上面只能算是说笑。比如第一幕,我不知道如何把Hamilton和Burr的轨迹交织,与Washington对他的教导磨合,与Eliza待他的柔情蜜意分离开来。事实上,这三条线交迭出现,时而有杀伐之气,时而现金谷之音。于是我们看到的主人公锋芒毕露却不知纳剑入鞘,自视甚高又实在敏感自尊。而整部剧由亦敌亦友的Burr穿起,仿佛《悲惨世界》里的沙威,《巴黎圣母院》里的甘果瓦,将故事娓娓道来。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俩何时起站成对立面,也许从两人各为Laurens和Lee的副手就开始,可两人也曾同有初为人父的温柔坚定,最终走向决斗让人百般叹惋。
女声的唱段我比较喜欢Angelica,也许是因为Eliza的演员带有当年唱《西贡小姐》的影子,总有点跳脱。《Satisfied》注定广受喜爱,这样情绪充沛的唱段加上逆时针旋转时光倒流的舞台,几分钟之间,Angelica的心仪、心酸、心智、心胸、心细和心疼,如此复杂完满的情感,由喜转伤,虽伤犹喜。这是长女的洞见和心气,也是长姐的善良和责任。
而我终究还是更喜欢男声的唱段。主角Hamilton和Burr自不必说,锋芒毕露的,可Washington对Hamilton的理解、引导实让我感动。《History Has Its Eye On You》和《One Last Time》,那凡人难及的气魄和冷静,潜移默化中带动主人公长大。他远远不只是千里马的伯乐。我倒突然想起嘉靖朝的内阁首府夏公谨来。也是一样的笔杆子嘴皮子,针砭时弊,远见卓识,脾气是今儿该骂的绝不留到明天。若是当朝者肯有这般胸怀,或许结局又是一番不同光景。诚然,艺术总是理想化的,有些完美与否不必带到剧外。可是谁没有那样理想化地拥有过慷慨激昂的英雄梦想,当剧场的灯光排排亮起,问问自己可还记得吗?
若不是乔治三世这个善变的小可爱跑出来,《One Last Time》结束我几乎要哭了。这位谐谑的角儿,用三段披头士风的唱词展现了英军占上风的小傲娇,三面受敌的小情绪,和华盛顿下台的小窃喜。原谅我一直加个“小”字。只因在预告里看过original cast里的英王,那可实在是个妙人儿~不得不说这点伦敦版不及原版多矣。不过想到把《汉密尔顿》引进英国来我就不由得想笑,这还是要给英国人的自嘲和胸怀一声赞许的。
此外,这部剧言辞犀利足见功底。好比Hamilton和Jefferson就对欧洲的态度展开争辩,Hamilton跳着脚讽刺道:
We signed a treaty with a King whose head is now in a basket
(当初与我们签订协议的国王早已人头落地)
Would you like to take it out and ask it
(你可要把它挖出来问个问题)
"Should we honor our treaty, King Louis' head?"
(“国王路易十四的头骨啊,我们是否该履行协议”)
"Uh… do whatever you want, I'm super dead."
(“呃…反正我早已死透,你们随意”)
又比如最后一场,Hamilton死于与Burr的决斗,Burr无限惋惜痛悔地反复吟唱:
The world was enough for both Hamilton and me.
(世界之大,当容得下汉密尔顿和我两人)
演至此处,往黑暗里看一眼,掏出手帕的,十亭中倒有九亭。连我旁边身影魁梧的黑哥哥也掌不住淌眼抹泪儿的。怪道总有人说我铁石心肠。私以为,感同身受本就是一种要求极高的共通之情,更何况隔着不同的观念、偏见、地域文化和爱国之情,又哪来所谓的言之凿凿呢。但不哭归不哭,我深深地为剧中人的热血豪情所沸腾,为领路者的高瞻远瞩所打动,也跟着每一次决斗十诫的节奏揪心。这便是其难得之处了。
搁笔,火车亦快晃回牛津。这两天触碰情绪的东西都挤在一处,失了缓冲罢,颇多无谓的感慨。往大了说,老美不论文化长短,就输出方式而言这次是相当成功的:虽然《汉密尔顿》是typical American,而《三块广告牌》却传达了一种就美国而言很少见的价值观。倚着车窗,闭上眼睛。胡乱又想到昨日是霍金先生辞世,刚好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凯撒被暗杀。伟大的头脑一定会在时间这座桥上走得很远,以不同的方式拾级而上而殊途同归。请容我,渺小的我,轻轻地致敬与致谢。当真如尼采之言,在那些内心深处有着澎湃的心灵,才能够诞生出一颗跳舞的星星。
原文地址:https://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5380016087420113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