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一个手表由里到外依次为“机芯”“固机圈”和“表壳”。 而大表小芯指的就是:一个小机芯被装进了一个较大的表壳里面。 这样的行为,在表圈里面屡屡被唾骂。 因为这样的做法,首先导致手表背透会非常不好看。大家吃包子都喜欢挑皮薄馅大的,这种一口咬下去都看不见肉的包子大家肯定不喜欢,比例失调了!也有段子手戏称,这种就像团鱼的“裙边”一样..... 可能有人说,如果大表小芯,变成密底就行了,机芯看不见,眼不见为净。不用考虑类似于汽车上“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反正,机芯都只是带动三根指针而已。 但实际上,虽然大机芯和小机芯都是带动三根指针,但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差别。比如,尺寸越大的手表所搭配的指针肯定越大,越大的指针其本身的重量就越大。小机芯显然不能像大机芯一样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拖动,即使有足够的力量,其也会加快动力储存的消耗。更何况,大机芯能安放尺寸更大的发条盒,动力储存已经领先了不少。 同时,小机芯因为尺寸限制,摆轮直径也会相应变小。摆轮作为机械钟表最为关键的三个部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摆轮越小就越容易收到外界震动的干扰,走时精度自然难保证。并且如果后期在尺寸较小的机芯上叠加多功能,那么多功能的添加会严重影响手表本身的走时精度,甚至有时候连多功能也无法正常运作,比如日历无法切换.... 既然‘大表小芯’的缺点那么多,为什么不少品牌还是这样做? 那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研发一款机芯的成本非常高昂,所以只能先研发出基础的机芯,然后根据机芯的尺寸去生产表壳。如果研发了一款直径30毫米的机芯,那它装配的表壳肯定就得在30毫米以上,无法使用到30毫米以下的表壳里面。 如果研发了一款直径20毫米的机芯,那它不仅可以装配在30毫米的表壳里面,而且可以使用到20多毫米的表壳之中。而这样做的时候,仅仅只需要修改固机圈的尺寸,成本降低了很多。 同时在2000年以前,当时流行的都是小表,手表直径普遍在36毫米以下,配备的机芯也相对小很多。2000年以后,小口径的手表开始流行,有的品牌舍不得开发全新的机芯,就把那几颗“祖传”的机芯翻出来倒腾倒腾继续用..... 比如这款Oris,就是“大表小芯”中的极品。 直径17.2毫米的机芯被塞进了40毫米的表壳之中,这本已经够过分了,设计师还给它添加了复杂的月相、星期、日期功能,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惨不忍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