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拍卖会顶半个博物馆
需求回收二手手表的客户可直接咨询:18824626669(微信同号)
对于钟表藏家而言,上星期的日内瓦拍卖大战使用了不少军火,换来了竟是些小巧的玩意儿,钟表的魅力不在体量、却在功能;不在金银、却在工艺;不在品牌、却在工匠!
记得6年前,保利拍卖刚刚进军钟表领域时,承蒙领军者王婷女士青眼,推介笔者为当时的《芭莎艺术》杂志写一篇关于钟表拍卖的文章,开篇第一段这样写的:
对于钟表玩家来说,拍卖场可以说是一个最生动、最互动、最激动的购藏平台,在拍卖场中不仅呈现出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钟表,而且可以把它们拿出封闭的柜台,让参与者尽情地把玩欣赏,最终在拍卖的那一瞬间喊出自己的价码,即使竞争的如火如荼也不罢手。
现在想想这三“动”还算形象,大体上每个拍卖者都有这样的体悟,不过再往博物一层考虑,“生动”来得真是直观太多,一场拍卖下来有上百件东西,有时还能勾勒出钟表历史的脉络。就算只看不买,也是相当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这个世界其实有免费的午餐,接下来的三个拍卖会就是这样的饕餮。
今年恰逢佳士得亚洲创立30周年,5月30日在香港举办《精致名表》专场拍卖会,拍卖目录厚厚一本,吸引笔者的却是自己的收藏研究方向——播威表。年初,英文版《BOVET 1822, The Legend》一发行(请参阅在瑞士表展被美国报纸点名的中国人),就忙着与海外藏家见面交流,一聊就明白大家对这个品牌的收藏都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看看下面两款“生动”的拍品就知晓了。
一为1815年的怀表(拍品号2381),为了符合清代人从右向左的读序,有播威的外文签名“TEVOB”(BOVET的拼写倒转),这个有趣的现象存在于播威表中,其收藏热度就好像错版的邮票。除了珐琅绘画艺术属性之外,带有音乐报时功能的机芯是一大亮点,到目前为止笔者只见过两个类似的表款,另外一个仅有两问功能。当年这些表款都是为中国人制造的,可以说西方工匠通过曼妙的工艺和神奇的功能,从当时的中国市场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中国人也为这类表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