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Airbnb给了东京。那一次九天的日本行我们总共换了七个住处,其中还包括在新泻县Fuji Rock音乐节的山林里住了一天帐篷,以及住在日本最大的露天男女混浴温泉的日式旅馆。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Airbnb,以至于回到家后,我还在自己旅居的香港住了两次Airbnb,甚至直接升级为私房照(别想歪了)的取景地…
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路上我喜欢不停奔波换住宿?我想可能是因为前记者的职业习惯,在旅行中,我总想尝试与众不同的新奇体验,无论是玩法还是旅途上的居住形式——在我看来,如何安排你的夜晚,和如何安排你的白天一样重要。另外,作为KLOOK客路旅行的体验师,尝试新鲜小众的旅行体验是工作,嗯,对。
在海外,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住Airbnb,有一个“特别的旅行技巧”——如果你是个建筑迷,真的要去筛选一下自己喜欢的建筑大师,他们存留下来的住宅建筑中,保不齐就有Airbnb覆盖的房源。我们的东京之旅,Airbnb就成为了一道亮色。
我们住的Airbnb是大名鼎鼎的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里面的公寓,设计师是黑川纪章,他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中银胶囊塔的拥趸遍布全球,最知名的是《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他曾在游览东京时专程前来朝圣。胶囊塔自1970年开始兴建,是“代谢派”建筑的代表作。这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建筑运动保留下的作品。在2007年黑川纪章去世之后,这个建筑也成为凭吊这位伟大设计师的寄托。而且,这栋大厦禁止外人参观,所以唯一能进入的方式就是使用Airbnb。
我们居住的Airbnb房间我们居住的Airbnb房间
爬到房顶俯视这些“眼睛”们。
住在四十年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里,借此进行探索和考察,是不是本身就是特别好的旅行素材?把居住变成旅行的一部分,是很多穷游者或快捷酒店大咖体会不到的。(想看全程分享文的,可以看我此前答的Airbnb题:如何用Airbnb住进日本现代建筑史名作? - 一群旅行体验师 - 知乎专栏)
从日本回到香港后(没错,我就是一个港漂),面对着“单面下床”以及“35平方米也能是两居室”的残酷的香港特色的居住环境,我天才的有了个灵感,谁规定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不能用Airbnb的?
还是那个道理,既然白天的风景没有什么新鲜,那我还可以掌控自己晚上的新鲜感(矮油听起来怎么有一丝奇怪……我很纯洁我没有别的意思)毕竟旅行,不过是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直面并迎接世界抛来全新的信息。所以,我把Airbnb也当成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的方式。
对,于是在自己住的城市,我又烧包的住了两次Airbnb,而两次都是非常好的体验。
一次是和我的好朋友(女的)。对于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香港来说,偶尔姑娘之间的聚会只能在夜酒之后,一个人睡床一个睡沙发,这真的很残酷。于是我们省下吃一顿大餐的钱,带着小酒和相机,租了上环的一家Airbnb。
还记得我们打开房门的一刻,顿时惊呆了。逼!格!炸!了!几乎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调性这么好的单身公寓,白色的落地窗帘,白色的沙发,整洁的厨房,到浴室一看,房东留下的是全套的Aseop洗浴产品。不夸张的说,我们感觉自己简直住进了Aseop样板间。
还有好赞的天台!于是赶快跑过去给好基友拍照,房间里的落地窗也成了很好的取景地。
让我们惊喜的是,在房东的书架上,齐齐整整的摆着一排Monocle。
懂杂志的人可能知道总部在伦敦的Monocle在时尚界及杂志界的分量,基本是今年来最优秀的Lifestyle类刊物之一。看到杂志,我们就兴奋的短信房东,“你摆的Monocle好棒!我们很喜欢你的品味!”
没想到房东回复的话瞬间让我们再次疯狂,“谢谢你们呀,因为我在Monocle工作”。什么!住Airbnb竟然住进了全世界我最喜欢的Lifestyle杂志之一的编辑家里?这是我们在“痛快喝个小酒顺便拍点闺蜜照”之外,完全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亲身感受过的东西总是特别记忆深刻,以至于我如今的其中一个生活愿景,就变成了“要好好努力工作和生活,才能过上那间房子一样的生活”。
另一次在香港住Airbnb,是与一位访港好友(当然还是女的)。前两次的经历我都没有亲眼见到房东,主要是通过Email和短信沟通,但是第三次我们真的尝试了一次“住到别人家”的体验。
这一处是好友选择的,热爱生活又不拘一格的她没有选择去铜锣湾尖沙嘴住酒店,而是用差不多的价格住到了愉景湾,这是位于大屿山的离岛公寓群,居住的以外国面孔为主,到了晚上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简直是拥挤香港的隐世秘境。
进了公寓,是一间温馨舒适的六十平米左右的两居室,客厅的落地窗望向山和海,宽阔大气。我只记得自己和密友感叹,来了香港五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海景。
这是晴天时候窗外的景色。
吃吃聊聊,到了十二点,准备睡了的我们却听见门锁开了,房东回来了!不知情的我第一反应是相当手足无措,用Airbnb找到一间房子我是完全能接受的,但是和房东同住一个屋檐下,不说话的话,真的不会觉得尴尬吗?
房东是一堆港漂小夫妻,他们放下手里东西就开始和我们聊起来,没想到之前的顾虑竟然一比勾销。从港漂生活聊到旅行经历,再从香港楼市聊到在Airbnb做房东的感受,后来我们干脆一起喝着茶,聊到了夜里一点半!那可是一个大周三(我是请了假陪朋友的),但是房东小夫妻的热情真的让我叹为观止,他们第二天还要上班呢。
温馨的客厅,上面贴的地图都是满满的“旅行味”。
本着记者的职业病,我也想了解下他们的感受。得知他们每个月都租出去半个月,这期间房客有几十人了,而他们一点也不觉得有压力,反而会越聊越爱聊,因为他们认为每个选择用Airbnb旅行的人多少都有点不一样。
比如他们遇到过环球的摄影师,遇到过美国赛车手,这些住客是上班族一辈子都很难认识到的“神奇的人”,和他们畅谈一晚上,自己也涨了不少见识。同时他们也能分享自己在香港的旅行经验给住客,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住客来说,没有“新移民”的概念,常住在香港的都是“香港人”。
太少女了……我们有种当双胞胎女儿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女主人还透露给我一个秘密——当Airbnb房东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持家里整洁体面,因为会强迫着自己收拾房间。其实工作量也不大,但是只有两个人在家的时候真的懒得收拾^-^
虽然目前为止我只住过三次Airbnb,但是我应该会持续住下去,起码在每次旅行中还会选择一到两个非常特别的房屋居住。比如我在香港的好朋友,KLOOK另外一位旅行体验师昭公子,这个利用个人时间做艺术步行游的Banker,就在伦敦住了一次钟楼Airbnb(通过 Airbnb 出租或者找到房子的整体体验是怎样的? - 昭公子的回答)。
在欧洲,不少城堡都是开放居住的,一个圆小公主梦的最佳途径;还有大部分人从小时候就想住在树屋里的梦,以及知乎里另外一个住进美国某个美术馆里的答案也让人印象深刻(对梵高卧室的复刻)。
总而言之,在我眼中,“居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自己的城市。
这难免让我思考,Airbnb究竟是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经过几次居住之后,我明白了。
在海量的选择里筛选到自己喜欢的一个(包括房间和同住的房东),住进自己喜欢的屋子,走进另一种生活。吸引力法则在此刻也特别好用——从充满着喜悦和未知的房间,吸收另一种生活的力量和灵感,再反馈到自己的现实世界。
这就是Airbnb的作用啊。毕竟,重新装修房子太贵,换个男女朋友不大实际,上班了也不能轻易辞职。Airbnb也可以是一种重启生活的方式,亲手触摸陌生的世界;在变化中,逐渐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别拦我,我要去住半山豪宅。
————————
我是Mingo鸣哥,女的,前香港记者,现KLOOK客路旅行体验师,“一群旅行体验师”专栏主编。
知乎专栏:一群旅行体验师,做最会玩的集体专栏。欢迎申请加入体验师大本营,也欢迎大家投稿,我们是首批开放打赏的专栏。 |